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主要有动脉瘤破裂和其他较少见病因。约85%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由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动脉瘤好发于40-60岁、女性,与长期高血压等不良生活方式及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等有关;其他较少见病因包括约占10%左右的动静脉畸形、1%-2%的海绵状血管瘤、比例较低的烟雾病及较少见的凝血功能障碍等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病因
(一)发病机制
颅内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动脉壁薄弱处向外异常突出形成动脉瘤,当动脉瘤破裂时,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量研究表明,约85%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由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这类动脉瘤多位于脑底动脉环及其主要分支部位,其中前循环动脉瘤更为常见,尤其是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等。
(二)相关因素及影响
1.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好发于40-60岁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发生退行性变等改变,动脉瘤形成风险增加。对于儿童及青少年,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等可能是动脉瘤形成的原因之一,但相对成人而言比例较低。
2.性别因素: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例如雌激素可能对血管壁有一定影响,不过具体机制仍在进一步研究中。
3.生活方式:长期高血压、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动脉瘤破裂的风险。高血压会使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增大,加速动脉瘤的发展;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正常功能;酗酒也会对血管产生不良刺激,导致血管弹性下降等,从而增加动脉瘤破裂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性。
4.病史因素:有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此外,患有多囊肾等遗传性疾病的患者,发生动脉瘤的概率也会增加。
二、其他较少见病因
(一)血管畸形
1.动静脉畸形(AVM):脑内动脉和静脉之间的异常交通血管团,畸形血管破裂也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10%左右。动静脉畸形好发于年轻人,其发病机制是畸形血管团的血管壁薄,容易破裂出血。血管畸形的形成可能与胚胎发育时期血管发育异常有关,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潜在破裂风险的血管团。
2.海绵状血管瘤:较少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破裂导致出血,约占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1%-2%。海绵状血管瘤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其出血机制是血管团内压力变化导致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
(二)其他罕见病因
1.Moyamoya病:又称烟雾病,是一种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起始部慢性进行性狭窄或闭塞为特征,并继发颅底异常血管网形成的一种脑血管疾病。烟雾病患者由于颅底异常血管网的血管壁较薄,容易破裂出血,从而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不过相对动脉瘤和血管畸形而言,其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比例较低。
2.凝血功能障碍: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时,也可能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这类患者本身存在凝血机制的问题,血管破裂后难以正常止血,容易导致出血进一步扩展至蛛网膜下腔,但此类病因相对更为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