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需进行病情观察,包括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瞳孔等;一般护理要保证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提供安静舒适环境;需预防颅内压增高、再出血、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并做好相应护理;还要进行心理护理,了解患者及家属心理状态给予支持。
一、病情观察
1.意识状态监测:密切观察患者意识水平的变化,如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评分。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意识状态可能从清醒逐渐变为嗜睡、昏睡甚至昏迷,不同意识状态变化提示病情进展或好转情况。对于儿童患者,因其表达能力有限,更需通过观察其对刺激的反应、活动能力等判断意识状态;老年患者可能基础疾病较多,意识变化可能更隐匿,需反复细致评估。
2.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温异常可能提示感染等并发症;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与颅内压变化相关,如颅内压增高时可能出现血压升高、脉搏减慢、呼吸减慢的库欣反应;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需更密切关注,防止诱发心血管事件。
3.瞳孔观察:注意双侧瞳孔的大小、形状及对光反射。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导致瞳孔改变,如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可能提示脑疝形成。不同年龄段患者瞳孔反应可能有差异,儿童瞳孔相对娇嫩,观察时需轻柔,老年患者可能存在瞳孔调节功能下降等情况,也需准确判断瞳孔变化意义。
二、一般护理
1.休息与体位: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床头可抬高15°-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卧床期间要注意保持体位舒适,定时协助患者翻身,预防压疮。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的卧床体位,避免因不适导致躁动影响病情;老年患者卧床时要注意关节的摆放,防止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2.环境要求:保持病房安静、舒适,光线宜柔和。减少探视,避免不良刺激,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这对于患者的病情恢复至关重要,嘈杂环境可能引起患者情绪波动,进而影响颅内压等情况。
三、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1.颅内压增高护理:密切观察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若出现颅内压增高,可遵医嘱使用脱水剂等,但护理上要注意控制输液速度,防止加重心脏负担。对于儿童患者,颅内压增高表现可能不典型,需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老年患者可能本身存在脑萎缩等情况,颅内压耐受能力不同,护理时要更谨慎调整治疗护理措施。
2.再出血预防: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用力排便等可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使用缓泻剂。对于有便秘倾向的患者,无论是儿童、成人还是老年,都要采取措施预防便秘,如调整饮食结构,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等。
3.肺部感染预防: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咳嗽、咳痰。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呼吸功能锻炼,如深呼吸。对于意识不清或咳痰无力的患者,必要时可进行吸痰操作。儿童患者因咳嗽反射较弱,肺部感染预防更要重视;老年患者肺功能相对较弱,更需加强肺部护理。
四、心理护理
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往往因突然发病、病情较重而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医护人员要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儿童患者,要通过温和的方式安抚其情绪,取得配合;老年患者可能因对疾病的担忧较重,更需给予更多的心理关怀,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