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先天性因素有颅内动脉瘤(约占50%-85%,各年龄段可发,好发30-60岁,女性可能有发病差异,长期高血压、吸烟增破裂风险)和脑血管畸形(胚胎发育异常致动静脉畸形等常见,青少年相对多见,头部外伤可诱发);后天性因素有高血压(致脑内小动脉病变,中年到老年可患,高盐饮食、缺乏运动加重风险)、动脉硬化(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增高,高脂饮食、缺乏运动促进发展)、其他因素(感染可致脑血管病变,外伤可直接损伤脑血管,药物不当使用影响凝血功能)。
一、先天性因素
(一)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约占50%85%。颅内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是动脉瘤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某些情况下,如血压突然升高时,动脉瘤容易破裂,导致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从年龄角度看,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好发于3060岁人群。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有一定的发病差异,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等因素有一定关联,不过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血压、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因为高血压会持续作用于动脉瘤壁,使其承受更大压力,而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
(二)脑血管畸形
脑血管畸形也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原因,其中动静脉畸形较为常见。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发育异常导致脑血管畸形,畸形的血管团薄弱,容易破裂出血进入蛛网膜下腔。在年龄方面,青少年相对较多见,生活方式上如果存在头部外伤等情况可能会诱发血管畸形破裂,但一般而言,其自身的血管发育异常是根本原因。
二、后天性因素
(一)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会使脑内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或纤维样坏死,形成微动脉瘤,微动脉瘤破裂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患者的年龄跨度较大,从中年到老年都可能患病,男性和女性在高血压的患病率上有一定不同,一般男性略高于女性,但都需要积极控制血压。不良生活方式如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会加重高血压病情,进而增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风险。
(二)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会使血管壁弹性减退,血管脆性增加,当血压波动时,容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进入蛛网膜下腔。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增高,男性和女性在老年阶段都可能受到动脉硬化的影响,生活方式中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是促进动脉硬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其他因素
1.感染:某些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等,可能会累及脑血管,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脆弱性增加,进而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感染性疾病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不同性别在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性上可能因具体感染病原体等因素有所不同,生活方式不规律、免疫力低下等情况容易诱发感染性疾病,从而增加蛛网膜下腔出血风险。
2.外伤:头部外伤可能会直接损伤脑血管,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人群,男性在一些高风险职业(如建筑工人等)中相对更容易发生头部外伤,女性也可能因意外事故等发生头部外伤,头部外伤后应及时就医检查,排除脑血管损伤等情况。
3.药物影响:某些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的不当使用,可能会影响凝血功能,增加出血风险,进而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使用这些药物的患者需要严格遵循医嘱,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特别是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本身有脑血管病变基础的患者,使用相关药物时更应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