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治疗方法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包括光照治疗、药物治疗、换血治疗和病因治疗。光照治疗通过特定波长光线使胆红素结构变化排出,适用新生儿黄疸需依日龄等定阈值并注意保护及监测;药物治疗中酶诱导剂可增结合胆红素排泄,白蛋白可防胆红素脑病;换血治疗置换血液降胆红素,适用于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等,是有创操作需谨慎;病因治疗中感染因素需抗感染,胆道闭锁需手术,母乳性黄疸可调整喂养方式。
一、光照治疗
1.原理: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使血液中的胆红素发生结构变化,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从而易于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
2.适用情况:新生儿黄疸较为常用,对于血清胆红素达到一定水平的新生儿,可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不同日龄、体重的新生儿有相应的光疗启动胆红素阈值,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例如足月儿生后24小时血清胆红素超过10mg/dl、48小时超过15mg/dl、72小时超过20mg/dl等情况可考虑光疗;早产儿则根据日龄、出生体重等因素有不同的阈值标准。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新生儿进行光照治疗时,要保护好眼睛和会阴部,使用专用的眼罩和尿布遮盖。由于新生儿皮肤娇嫩,要注意皮肤护理,防止光照导致皮肤损伤。同时,需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变化,根据情况调整光疗方案。
二、药物治疗
1.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可诱导肝细胞微粒体增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生成,增加未结合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能力,使水溶性的结合胆红素增加,经胆汁排泄。但其使用需严格遵循适应证,对于新生儿黄疸,需在医生评估后谨慎应用,要考虑新生儿的肝肾功能等情况,因为新生儿肝肾功能尚未完全成熟,药物代谢能力有限。
2.白蛋白:可与未结合胆红素结合,减少未结合胆红素与脑细胞结合的机会,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对于存在低白蛋白血症或胆红素水平较高且有发生胆红素脑病风险的患儿适用,使用时要注意白蛋白的剂量和输注速度等,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调整。
三、换血治疗
1.原理:通过置换出血液中胆红素、抗体及致敏红细胞等,迅速降低胆红素水平,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2.适用情况:当新生儿出现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如血清胆红素达到换血指征时,需进行换血治疗。例如血清胆红素水平已达到危及生命的程度,或已出现胆红素脑病早期表现等情况。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换血治疗对新生儿是有创操作,风险相对较高。术前需对新生儿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生命体征、凝血功能等。术后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面色、皮肤黄疸情况等,加强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早产儿、低体重儿等特殊新生儿进行换血治疗时,要更加谨慎,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规范。
四、病因治疗
1.感染因素引起的黄疸:如新生儿败血症等,需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要注意不同日龄、不同感染部位的新生儿抗感染药物的选择差异,同时要监测感染控制情况以及黄疸的变化。
2.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对于胆道闭锁导致的黄疸,需要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如葛西手术等,但手术效果因病情而异,术后要密切观察患儿的黄疸消退情况、肝功能恢复等情况,同时要注意患儿术后的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
3.母乳性黄疸:如果考虑是母乳性黄疸,对于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可根据胆红素水平适当调整喂养方式,如暂停母乳喂养1-2天观察黄疸变化,若黄疸明显减轻,可恢复母乳喂养。但要注意恢复母乳喂养后黄疸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回升,但一般不会达到原来的高水平,需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