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总是流清水可能是脑脊液鼻漏,需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早期的清水涕鉴别。脑脊液鼻漏可通过葡萄糖定量检测及影像学检查(头颅CT、头颅MRI)辅助诊断。处理原则包括保守治疗(绝对卧床、头高卧位、预防感染等)和手术治疗(漏口大或保守无效时,手术修复颅底缺损,方式有经颅和经鼻内镜手术等)
脑脊液鼻漏是指脑脊液通过颅底(颅前窝、颅中窝或颅后窝)的骨质缺损、破裂处流入鼻腔,表现为鼻腔间断或持续流出清亮、水样液体。当鼻子总是流清水时,需考虑是否为脑脊液鼻漏,但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的清水样鼻溢。例如过敏性鼻炎患者也可能出现清水样鼻涕,这是因为过敏原刺激鼻腔黏膜,导致黏液腺分泌增加。
与其他情况的鉴别
过敏性鼻炎导致的清水涕:多有明确过敏原接触史,如花粉、尘螨等,常伴有打喷嚏、鼻痒等症状,发作具有季节性或常年性,鼻腔检查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过敏原检测可呈阳性。而脑脊液鼻漏一般无明显过敏原接触诱因,流出的清水样液体通常与体位有关,低头、用力等情况下可能增多。
上呼吸道感染早期的清水涕:上呼吸道感染初期也可能出现清水样鼻涕,多伴有鼻塞、咽痛、咳嗽等感冒症状,一般病程具有自限性,经过休息、对症处理后可逐渐缓解。而脑脊液鼻漏不会随感冒病程进展而自愈,且持续流出清水样液体的情况可能会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
脑脊液鼻漏的相关检查
葡萄糖定量检测
脑脊液中葡萄糖含量与血糖相近,一般在2.2-4.4mmol/L。若鼻腔流出液葡萄糖定量检测大于1.7mmol/L,且排除了泪液等其他来源的干扰,则高度提示为脑脊液鼻漏。这是因为泪液中葡萄糖含量相对较低,通过葡萄糖定量检测可以区分是脑脊液还是其他液体导致的清水样流出。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显示颅底骨质有无缺损、破坏等情况,有助于发现颅底的病变部位,如颅前窝底的骨折等可能导致脑脊液鼻漏的解剖结构异常。对于儿童患者,头颅CT检查需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但在明确病情需要时是必要的检查手段。
头颅MRI:尤其是加做脂肪抑制序列的MRI检查,对于发现颅底脑膜的异常、脑脊液漏出的具体部位等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软组织结构,对于一些微小的颅底病变或脑脊液漏的部位定位更有优势。在不同年龄人群中,MRI检查的操作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儿童可能需要适当的镇静措施以配合检查。
脑脊液鼻漏的处理原则
保守治疗
对于漏口较小、流量较少的脑脊液鼻漏,可采取保守治疗。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取头高30°卧位,以利于脑脊液漏口愈合。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擤鼻等增加颅内压的动作。同时,要预防颅内感染,保持鼻腔清洁,可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但需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避免对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等)产生不良影响。对于儿童患者,保守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神志、体温等情况,因为儿童的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颅内感染的风险可能更高。
手术治疗
如果保守治疗无效或脑脊液鼻漏流量较大、漏口较大,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修复颅底的缺损,封闭漏口。手术方式包括经颅手术和经鼻内镜手术等。经鼻内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对于手术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在考虑手术治疗时,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病史的患者,手术的风险和预后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需要在术前将基础疾病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以降低手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