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护理包括一般护理,需保持病房安静舒适、绝对卧床休息并做好皮肤护理;病情观察要监测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症状;对症护理包括头痛和呕吐的护理;并发症护理要注意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的预防及处理;特殊人群如儿童和老年患者有各自护理注意事项,要分别采取相应措施保障患者康复。
一、一般护理
1.环境要求:保持病房安静、舒适,温度适宜(一般18~22℃)、湿度适中(40%~60%),减少探视,避免不良刺激,为患者创造利于休息和康复的环境。对于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嘈杂环境可能加重病情,安静环境有助于患者身心放松,利于恢复。
2.卧床休息:绝对卧床休息4~6周,避免一切可能引起血压和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用力排便、咳嗽、情绪激动等。因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存在一定的损伤和脆弱性,活动或用力等情况易导致再出血。卧床期间要做好皮肤护理,防止压疮,定时翻身、拍背,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对于儿童患者,需家长协助做好卧床期间的护理,避免其自行玩耍等导致活动过度。
二、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每15~30分钟监测1次并记录。体温异常可能提示有感染等并发症,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与颅内压、脑血管状态相关,如血压过高易导致再出血,需及时发现并处理。对于老年患者,本身生命体征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更要严密监测。
2.神经系统症状观察: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肢体活动等情况。意识状态的改变可能提示颅内出血情况变化,如意识由清醒转为嗜睡、昏迷等;瞳孔变化是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如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可能提示脑疝形成;肢体活动异常可能提示脑出血累及运动中枢等。儿童患者由于表述能力有限,更需通过观察肢体运动、对刺激的反应等判断神经系统情况。
三、对症护理
1.头痛护理:若患者出现头痛,应评估头痛的程度、性质等。可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用法用量),同时指导患者采取舒适体位,如平卧位、头偏向一侧等,避免强光、噪音等刺激。头痛可能影响患者休息和情绪,良好的护理措施有助于缓解患者不适。
2.呕吐护理:患者呕吐时,应将其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及时清理呕吐物,保持口腔清洁。呕吐可能是颅内压增高引起,误吸呕吐物会导致严重的肺部并发症,需特别注意。对于婴幼儿患者,呕吐时更要谨慎处理,防止窒息发生。
四、并发症护理
1.再出血护理:严格控制患者情绪,避免躁动,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使用缓泻剂。再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的并发症,情绪激动、用力排便等可诱发再出血,所以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预防。
2.脑血管痉挛护理: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新症状,遵医嘱使用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仅说明药物名称),保证患者液体入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脑血管痉挛可导致脑缺血、脑梗死等严重后果,及时发现和处理有助于改善预后。
五、特殊人群护理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因先天血管畸形等原因引起,护理时要特别注意保持患儿安静,避免家长过度安抚导致患儿躁动,严格按照儿科护理要求进行各项操作,如翻身、口腔护理等要轻柔,防止损伤患儿。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疾病和治疗可能对其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护理时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相关指标,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防止诱发其他并发症,如心血管意外等。要加强营养支持,提高老年患者的机体抵抗力,促进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