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该怎么办
慢性肾衰竭需从多方面应对,早期要定期检查、关注症状来诊断监测;要管理基础疾病,如控制血压、血糖;饮食上限制蛋白质、盐和水分摄入;防治并发症,包括纠正贫血、防治钙磷代谢紊乱;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儿童要注意生长发育,老年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女性妊娠需谨慎。
一、早期诊断与监测
定期检查:对于有慢性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需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指标检测。血肌酐水平可反映肾脏排泄代谢废物的能力,eGFR能更准确评估肾脏过滤功能,通过这些指标早期发现慢性肾衰竭迹象。例如,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应检查2-4次肾功能相关指标,以便及时察觉肾功能变化。
关注症状:留意自身是否出现乏力、水肿(尤其晨起眼睑水肿、下肢水肿)、尿量改变(如尿量减少或夜尿增多)等症状,一旦出现应及时就医进一步排查。
二、基础疾病管理
控制血压:高血压是导致慢性肾衰竭进展的重要因素。患者应遵循医生指导,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这类药物不仅能降压,还可减少尿蛋白,延缓肾功能恶化。例如,对于合并慢性肾衰竭的高血压患者,ACEI类药物如卡托普利等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肾脏,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剂量,同时要密切监测血压和肾功能变化。
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如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如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左右(具体目标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以减少高血糖对肾脏微血管的损害,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
三、饮食调整
限制蛋白质摄入:根据慢性肾衰竭的不同阶段,合理控制蛋白质摄入量。早期可适当限制蛋白质,以优质蛋白为主,如瘦肉、鱼类、蛋类、奶类等,减少植物蛋白摄入,因为植物蛋白含非必需氨基酸较多,代谢后会产生较多含氮废物加重肾脏负担。晚期则需更严格限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α-酮酸制剂补充必要氨基酸。例如,慢性肾衰竭早期患者每天每公斤体重可摄入0.6-0.8克优质蛋白。
控制盐和水分摄入:有水肿或高血压的患者需限制盐摄入,每天盐摄入量应控制在3克以下,同时根据尿量调整水分摄入,避免水分过多导致水肿加重或加重心脏负担。
四、并发症防治
纠正贫血:慢性肾衰竭常伴有贫血,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同时补充铁剂等。例如,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刺激骨髓造血,提高血红蛋白水平,改善患者乏力等贫血症状,但使用时需监测血红蛋白变化调整剂量。
防治钙磷代谢紊乱:患者易出现钙磷代谢失调,可补充活性维生素D改善钙吸收,同时使用磷结合剂降低血磷水平,如碳酸镧等磷结合剂能与食物中的磷结合,减少磷吸收,维持钙磷代谢平衡,预防肾性骨病等并发症。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慢性肾衰竭多与先天性肾发育异常、遗传性肾病等有关。在治疗中要特别注意生长发育影响,饮食上需保证足够营养供应同时严格控制蛋白质等摄入,药物使用要谨慎,避免使用对儿童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密切监测儿童的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及肾功能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老年患者: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在治疗基础疾病时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及对肾脏的潜在影响,调整治疗方案时需更谨慎,监测指标要更频繁,如肾功能、电解质等,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的营养状况,因为老年人消化功能可能减退,需保证营养均衡又符合慢性肾衰竭饮食要求。
女性患者:女性慢性肾衰竭患者在妊娠等特殊时期需特别注意,妊娠会加重肾脏负担,可能导致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因此计划妊娠的女性慢性肾衰竭患者需在医生评估后谨慎决定,妊娠期间要密切监测肾功能、血压、尿蛋白等指标,必要时提前终止妊娠以保障孕妇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