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高是什么引起的
胆红素异常升高的原因主要包括胆红素生成过多、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胆红素排泄障碍三方面。胆红素生成过多可因新生儿期红细胞破坏过多(如母婴血型不合致新生儿溶血病、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及旁路胆红素生成增加(如地中海贫血等血红蛋白病);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可见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因肝脏功能不成熟)及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胆红素排泄障碍包括肝内胆管阻塞(如药物性肝内胆汁淤积、胆管结石等)和肝外胆管阻塞(如胆总管结石、胰头癌等)。
一、胆红素生成过多
1.红细胞破坏过多:
新生儿期常见,由于胎儿在宫内处于相对低氧环境,红细胞数量多且寿命短,出生后血氧含量增高,大量红细胞被破坏,胆红素生成增加。例如,母婴血型不合(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可导致新生儿溶血病,母亲体内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使胆红素生成显著增多,这在新生儿黄疸中较为常见,不同性别、年龄的新生儿因血型遗传因素可能面临不同风险,有母婴血型不合家族史的新生儿更易发生此类情况。
某些疾病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由于红细胞膜缺陷,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在通过脾脏等器官时易被破坏,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需注意相关风险。
2.旁路胆红素生成增加:
体内有无效红细胞生成,如地中海贫血等血红蛋白病,由于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导致红细胞生成和破坏异常,产生过多的旁路胆红素。地中海贫血多见于有地中海贫血家族史的人群,不同种族和地区发病率有差异,会影响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患者可能出现贫血、黄疸等表现。
二、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
1.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含量低且活性不足,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受限。一般足月儿在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出现时间稍早,程度稍重,消退时间稍晚,通常在3-4周消退。这是新生儿常见的生理现象,与新生儿肝脏发育阶段的特点有关,不同日龄的新生儿肝脏功能成熟度不同,黄疸表现也有差异。
2.肝脏疾病:
病毒性肝炎,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病毒感染肝细胞后,影响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有肝炎接触史、输血史等的人群风险增加,不同性别感染概率可能因生活方式等因素有一定差异,患者除黄疸外,还可能伴有乏力、食欲减退等表现。
肝硬化,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如酒精性肝硬化、病毒性肝硬化等,肝脏组织结构破坏,肝细胞功能严重受损,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长期饮酒者(男性相对更常见因酒精性肝硬化风险)、有病毒性肝炎病史者等易患肝硬化,不同阶段的肝硬化患者胆红素升高程度不同,晚期肝硬化患者黄疸往往较严重。
三、胆红素排泄障碍
1.肝内胆管阻塞:
肝内胆汁淤积,如药物性肝内胆汁淤积,某些药物可引起肝细胞分泌胆汁功能障碍,导致胆红素排泄受阻。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的人群需注意药物不良反应,不同个体对药物的代谢和反应不同,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肝脏功能更不完善,更易受药物影响出现胆汁淤积情况。
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可阻塞胆管,使结合胆红素排泄不畅,导致胆红素反流入血。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生,有胆道感染病史、饮食习惯不良(如高脂肪饮食)等的人群风险增加,不同性别患胆管结石的概率可能与激素水平、饮食习惯等有关。
2.肝外胆管阻塞:
胆总管结石、胰头癌等可引起肝外胆管阻塞,使结合胆红素排出受阻。胰头癌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胆总管结石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有胆道蛔虫病史等的人群易患胆总管结石,胆管阻塞后胆红素不能正常排入肠道,导致血液中胆红素升高,出现黄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