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多种临床表现。头痛为突发剧烈头痛,多全头或特定部位,各年龄段可发,有基础病史者需警惕,机制是血液刺激脑膜等结构;部分患者有意识障碍,表现多样,机制与颅内压等脑功能紊乱有关;多数伴喷射性呕吐,因颅内压增高刺激呕吐中枢,小儿可能以呕吐为突出表现;有脑膜刺激征,包括颈项强直等,不同年龄表现有差异,机制是血液刺激脑膜;部分有眼部症状,如眼底出血、视力障碍等,机制与颅内压等影响眼部相关;少数有癫痫发作,各年龄有差异,机制是出血致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
一、头痛
1.特点及表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突发的剧烈头痛,多为全头部或某个特定部位的疼痛,可形容为“炸裂样”头痛。这种头痛往往是突然发生,患者常能明确指出头痛的起始时间和剧烈程度。例如,有研究显示约80%-9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会出现剧烈头痛症状。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老年人可能由于痛觉敏感度等因素,头痛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对于有高血压、动脉瘤等基础病史的人群,出现突发剧烈头痛更应警惕蛛网膜下腔出血。
2.机制:主要是由于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刺激脑膜及神经等结构,导致疼痛感受器被激活,从而引发剧烈头痛。
二、意识障碍
1.表现形式: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从轻度的嗜睡到重度的昏迷都可能发生。轻度意识障碍时患者可能表现为对周围环境的反应稍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重度时则完全失去意识,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在年龄因素上,儿童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可能提示病情较为严重,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对于有基础脑部疾病病史的人群,意识障碍的出现可能预示着病情的急剧变化。
2.机制:出血导致颅内压升高、脑组织受损以及脑功能紊乱等,影响了大脑对意识的调控功能,从而引起意识障碍。
三、呕吐
1.特点:多数患者会伴有呕吐症状,常为喷射性呕吐。这是因为颅内压增高刺激了呕吐中枢所致。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因不能准确表述头痛等症状,而以呕吐为较为突出的表现,需要引起家长和医护人员的重视。对于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患者,出现呕吐时要注意鉴别是否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导致的呕吐。
2.机制:颅内压升高通过神经反射刺激胃肠道的呕吐中枢,引起胃内容物的喷射性排出。
四、脑膜刺激征
1.具体表现:包括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等。颈项强直表现为患者仰卧,检查者被动屈曲其颈部时感觉抵抗力增强;克氏征阳性是指患者仰卧,一侧髋关节屈成直角后,膝关节不能伸直;布氏征阳性则是患者仰卧,前屈其颈部时发生双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不同年龄人群脑膜刺激征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由于肌肉等发育特点,脑膜刺激征的表现可能不如成人典型,但仍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对于有感染等基础病史的人群,出现脑膜刺激征时要考虑到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的可能。
2.机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液刺激脑膜,导致脑膜受到炎症样刺激,进而出现上述脑膜刺激征的表现。
五、眼部症状
1.表现情况:部分患者可出现眼部症状,如眼底出血,表现为视网膜出血等;还可能出现视力障碍,如视力下降等。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眼部本身可能存在一些退行性病变,出现眼部症状时需要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眼部改变相鉴别。对于有眼部基础疾病的人群,出现新的眼部症状要考虑到全身疾病的影响,如蛛网膜下腔出血。
2.机制: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颅内压变化等因素影响到眼部的血液循环及神经功能,从而引起眼部相应的症状。
六、癫痫发作
1.发生情况:少数患者可能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出现癫痫发作,可为部分性发作或全身性发作。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癫痫发作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对于有癫痫病史的人群,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诱发癫痫发作,需要密切观察和预防。
2.机制:出血导致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从而引发癫痫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