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脑动脉瘤介入手术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是通过导管技术将栓塞材料引入脑动脉瘤内以闭塞瘤腔的微创手术,操作前需评估患者并准备器械,术中包括血管穿刺、导管引导及放置栓塞材料,有创伤小、恢复快、精准性高的优势,也存在栓塞不彻底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等局限性,术后要护理穿刺部位、观察神经系统并定期复查,是治疗脑动脉瘤的有效方法,需综合考虑患者因素确保手术安全有效。
一、脑动脉瘤介入手术的定义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是一种通过导管技术将栓塞材料引入脑动脉瘤内,以闭塞动脉瘤腔,达到治疗目的的微创手术方法。它是治疗脑动脉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区别于传统的开颅手术。
二、脑动脉瘤介入手术的操作过程
1.术前准备
患者评估: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A、DSA等)来明确脑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情况。同时要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如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以及患者的凝血功能等,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进行介入手术。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如儿童和成年人,儿童由于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在评估时更要关注其生长发育相关的影响;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需要先将基础疾病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因为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手术的安全性和预后。
器械准备:准备好介入手术所需的导管、导丝、栓塞材料等器械。
2.术中操作
血管穿刺:通常选择股动脉进行穿刺,通过穿刺针将导管引入血管内。
导管引导:在影像学设备(如DSA)的引导下,将导管逐步输送至脑动脉瘤所在的血管部位。
栓塞材料放置:将合适的栓塞材料通过导管输送到脑动脉瘤内,使其填充动脉瘤腔,阻断动脉瘤的血液供应,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常用的栓塞材料有弹簧圈等。
三、脑动脉瘤介入手术的优势
1.创伤小:与开颅手术相比,介入手术的切口小,对患者身体的创伤程度明显减轻。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患者,创伤小意味着对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影响相对较小;对于身体状况较差的老年患者,也能降低手术带来的全身应激反应。
2.恢复快:由于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的时间相对较短。一般来说,患者在术后几天即可下床活动等,相比开颅手术能更快地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对于不同性别患者,恢复快都有助于其尽快回归正常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状态。
3.精准性高:借助DSA等精确的影像学引导,能够准确地将栓塞材料放置在脑动脉瘤内,对动脉瘤的定位和栓塞更加精准,能够更有效地闭塞动脉瘤腔,降低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
四、脑动脉瘤介入手术的局限性
1.可能存在栓塞不彻底:虽然介入手术技术不断发展,但仍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可能出现动脉瘤栓塞不彻底的情况,这就增加了动脉瘤复发的风险。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复杂脑血管病变的患者,出现栓塞不彻底的可能性相对更高。
2.手术相关并发症:可能出现血管痉挛、穿刺部位出血、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血管较细等特点,发生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穿刺部位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会增加。
五、脑动脉瘤介入手术的术后注意事项
1.穿刺部位护理:术后要密切观察股动脉穿刺部位的情况,如有无出血、血肿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好动等特点,更要加强穿刺部位的护理,防止因活动导致穿刺部位出血等并发症。
2.神经系统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如意识、肢体活动、言语等情况,因为脑动脉瘤相关手术可能会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不同年龄的患者,神经系统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对周围反应差等,需要医护人员更加细致地观察和判断。
3.定期复查:术后需要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如DSA等,以评估动脉瘤的栓塞情况,以及是否有复发等情况。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患者,要定期监测血压并控制在合适范围,这有助于降低脑动脉瘤复发等风险。
总之,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是一种针对脑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具有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在手术前后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各种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