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高怎么办
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黄疸可通过增加喂养、光照疗法处理;病理性黄疸需针对病因治疗,如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胆汁排泄障碍等,严重时需换血疗法,新生儿、早产儿及有基础疾病患儿有不同注意事项,处理时要谨慎、个体化且综合考量。
一、明确黄疸类型及原因
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主要是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导致;病理性黄疸则可能由胆红素生成过多(如红细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同族免疫性溶血等)、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如缺氧和感染、Crigler-Najjar综合征等)、胆汁排泄障碍(如新生儿肝炎、先天性胆道闭锁等)引起。
二、生理性黄疸的处理
1.增加喂养
对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通过增加喂养次数可以促进胎便排出,而胎便中含有较多的胆红素,增加排便能够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应按需喂养,一般每天喂养8-12次左右;人工喂养的新生儿要保证奶量充足,每次喂养量根据新生儿的体重和需求进行调整。
2.光照疗法
可采用蓝光照射等光照疗法,让新生儿暴露在蓝光下,使体内的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的异构体,通过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一般将新生儿置于光疗箱中,眼睛和会阴部用黑色眼罩和尿布遮盖,光疗时间根据黄疸程度而定,通常需要持续照射数小时至数十小时不等,但要注意监测新生儿的体温、肤色等情况,避免体温过高或过低等不良反应。
三、病理性黄疸的处理
1.针对病因治疗
胆红素生成过多相关病因:如果是红细胞增多症引起的黄疸,对于有明显症状的患儿,可考虑部分换血治疗;若是血管外溶血导致,要积极寻找溶血的原因,如是否存在血型不合等情况,必要时进行相应的免疫治疗等。
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相关病因:对于因缺氧和感染引起的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要积极治疗感染,改善缺氧状况。例如,存在肺部感染的患儿,要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
胆汁排泄障碍相关病因:如果是新生儿肝炎引起的黄疸,要进行保肝治疗等;对于先天性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多数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葛西(Kasai)手术等,但手术时机和效果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评估。
2.换血疗法
当血清胆红素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如足月儿血清胆红素>342μmol/L(20mg/dl),早产儿体重1500g者血清胆红素>256μmol/L(15mg/dl),体重1200g者血清胆红素>205μmol/L(12mg/dl)时,可能需要进行换血疗法,以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换血疗法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并且在操作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等情况。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新生儿
新生儿的肝脏和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于黄疸的处理要更加谨慎。在光照疗法时,要严格控制光照时间和强度,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皮肤颜色、体温、呼吸等情况,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长时间光照可能导致体温过高或过低。同时,要注意喂养的频率和量,保证新生儿摄入足够的营养和液体,促进胆红素的排出。
2.早产儿
早产儿的各项生理功能更不成熟,发生黄疸时病情变化可能更快。对于早产儿的黄疸处理,光照疗法的时机和强度需要更加个体化评估。在喂养方面,由于早产儿消化功能较弱,可能需要更精心的喂养,如采用少量多次喂养的方式,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避免胃肠道不适。而且早产儿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风险相对更高,所以对于早产儿黄疸的监测要更加密切,一旦发现黄疸加重等情况要及时处理。
3.有基础疾病的患儿
对于本身存在肝脏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儿,发生黄疸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黄疸的影响以及黄疸对基础疾病的加重作用。例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黄疸可能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在处理黄疸时要同时兼顾心脏功能的维护,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权衡利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