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病是由什么引起的
胆红素升高相关问题包括胆红素生成过多、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胆红素排泄障碍-肝外胆管阻塞三方面。胆红素生成过多可因红细胞破坏增多(如各种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母婴血型不合等)及血红素加氧酶活性增高(如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包括摄取障碍(新生儿Y、Z蛋白含量低、药物竞争等)、结合障碍(新生儿UGT活性不足、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排泄障碍(肝脏疾病、新生儿胆道闭锁等);胆红素排泄障碍-肝外胆管阻塞有胆道闭锁(婴儿期重要原因)、胆管结石(成人多见)、肿瘤(压迫胆管致阻塞)等,不同年龄人群病因及影响不同。
一、胆红素生成过多
(一)红细胞破坏增多
1.病因机制: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增多症,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会使红细胞膜异常,导致红细胞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增加,从而生成过多胆红素。新生儿由于红细胞寿命相对较短,且红细胞数量较多,若有母婴血型不合等情况,红细胞破坏增多更易引发黄疸。例如,母婴ABO血型不合时,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循环,被母体抗体致敏,进而在胎儿体内破坏增多,胆红素生成增加。
2.年龄影响:新生儿红细胞代谢活跃,相对成人更易出现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的黄疸。
(二)血红素加氧酶活性增高
1.病因机制:某些疾病状态下,血红素加氧酶活性升高,促使血红素分解为胆红素增加。比如,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中的G-6-PD缺乏症,患者体内相关酶缺陷,导致血红素代谢异常,胆红素生成增多。
2.性别、年龄影响:男性和女性在疾病发生概率上可能因基因等因素有差异,新生儿因自身酶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受此类因素影响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
二、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
(一)摄取障碍
1.病因机制:新生儿摄取胆红素需要Y、Z蛋白参与,若新生儿Y、Z蛋白含量低,会影响胆红素的摄取。例如,早产儿Y、Z蛋白相对不足,摄取胆红素能力较弱,易发生黄疸。某些药物也可能竞争Y、Z蛋白,影响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如某些磺胺类药物。
2.年龄、药物影响:新生儿由于生理发育特点,摄取胆红素能力有限;药物因素对不同年龄段人群影响不同,新生儿对药物导致的摄取障碍更需关注,因其代谢功能不完善。
(二)结合障碍
1.病因机制: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缺乏或活性降低会导致胆红素结合障碍。例如,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由于UGT活性不足,而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中的Crigler-Najjar综合征是由于UGT完全缺乏或显著降低,导致胆红素结合障碍,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
2.年龄影响:新生儿UGT活性较低,是生理性黄疸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年龄增长,UGT活性逐渐完善,黄疸发生率降低。
(三)排泄障碍
1.病因机制:肝细胞排泄胆红素障碍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导致肝细胞功能受损,胆红素排泄途径受阻。新生儿胆道闭锁也会引起胆红素排泄障碍,导致黄疸持续存在且进行性加重。
2.年龄、疾病影响:新生儿胆道闭锁是特殊年龄段的重要病因,不同年龄人群因肝脏基础疾病不同,排泄障碍的病因谱不同,如老年人可能因肝硬化等慢性肝病导致排泄障碍。
三、胆红素排泄障碍-肝外胆管阻塞
(一)病因机制
1.胆道闭锁:是婴儿期阻塞性黄疸的重要原因,可分为肝内型和肝外型胆道闭锁,肝内型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肝外型多是胆管发育不全等原因导致胆管阻塞,胆汁排泄受阻,胆红素反流入血,引起黄疸。
2.胆管结石:多见于成人,胆管内结石阻塞胆管,导致胆汁排泄不畅,胆红素升高。但新生儿相对少见,若有相关遗传等因素也可能出现。
3.肿瘤:如胆管癌、胰头癌等,肿瘤压迫胆管,引起胆管阻塞,胆红素排泄障碍,出现黄疸。不同年龄人群肿瘤导致胆管阻塞的概率不同,老年人肿瘤发生率相对较高。
(二)年龄、疾病影响
胆道闭锁主要发生在新生儿期,是该年龄段特殊的重要病因;胆管结石、肿瘤等在成人中更常见,不同年龄人群因基础疾病不同,肝外胆管阻塞的病因分布有差异,且疾病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影响程度和预后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