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肾衰竭需纠正可逆病因、维持内环境稳定,严重时行肾脏替代治疗;慢性肾衰竭要治疗基础疾病和加重因素、延缓进展,严重时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患者有各自治疗注意事项,儿童需注意药物等,老年要谨慎选方案等,妊娠期需兼顾母婴安全。
一、肾衰竭的定义与分类
肾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后期引起的肾功能部分或者全部丧失的一种病理状态,可分为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急性肾衰竭起病急骤,通常由肾缺血、肾毒性物质损伤等因素引起;慢性肾衰竭多由慢性肾脏疾病逐渐进展而来,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等。
二、急性肾衰竭的治疗
(一)纠正可逆病因
积极治疗引起急性肾衰竭的可逆病因是关键,例如对于因血容量不足导致肾缺血的患者,需及时补充血容量,通过静脉补液等方式恢复肾脏灌注;若为药物导致的肾毒性损伤,应立即停用相关肾毒性药物。
(二)维持内环境稳定
1.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密切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水平,如高钾血症时,可通过应用钙剂(如葡萄糖酸钙)对抗钾对心脏的毒性,使用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以促进钾向细胞内转移等措施来处理;对于水过多的患者,严格限制液体入量,必要时采用透析治疗清除体内多余水分。
2.维持酸碱平衡:根据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当存在代谢性酸中毒且pH值低于一定水平时,适当补充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
(三)肾脏替代治疗
当急性肾衰竭患者出现严重高钾血症、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容量负荷过重且对利尿剂治疗无效等情况时,需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血液透析起效快,能迅速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腹膜透析则更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对小分子物质的清除相对温和。
三、慢性肾衰竭的治疗
(一)治疗基础疾病和加重因素
积极控制引起慢性肾衰竭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肾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可根据病情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同时要避免加重慢性肾衰竭的因素,如感染、脱水、肾毒性药物的使用等。
(二)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
1.饮食治疗:限制蛋白质摄入,根据患者的肾功能情况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同时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以减少体内蛋白质的分解;控制磷的摄入,可食用低磷食物,必要时使用磷结合剂;限制钠的摄入,对于有水肿、高血压的患者,需严格限制钠盐摄入。
2.控制血压:积极控制血压是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的重要措施,常用的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这类药物不仅能降低血压,还能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但需注意监测血钾和肾功能变化。
(三)肾脏替代治疗
当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进一步下降,出现严重的尿毒症症状,如严重的恶心、呕吐、高钾血症、严重酸中毒等情况时,需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肾移植是治疗慢性肾衰竭最有效的方法,但受供体来源等因素限制。
四、特殊人群肾衰竭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肾衰竭多与先天性肾脏疾病、遗传性肾病等有关。在治疗过程中,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避免使用对儿童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同时,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肾衰竭可能影响儿童的营养状况和内分泌功能,需保证充足的营养供给,必要时给予生长激素等相关治疗支持。
(二)老年患者
老年肾衰竭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治疗时,要更加谨慎地选择治疗方案,考虑到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需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在进行肾脏替代治疗时,要综合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耐受性,选择合适的透析方式和时机。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心理支持。
(三)妊娠期肾衰竭患者
妊娠期肾衰竭较为复杂,治疗时需兼顾孕妇和胎儿的安全。要积极寻找引起肾衰竭的原因,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孕妇的肾功能和胎儿的发育情况,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必要时可能需要提前终止妊娠来保障孕妇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