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衰竭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肾脏自身疾病(如原发性肾小球肾炎、遗传性肾病多囊肾)、全身性疾病累及肾脏(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尿路梗阻(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药物肾损伤(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各类因素通过不同机制损伤肾脏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肾衰竭。
一、肾脏自身疾病
1.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各类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等,其发病机制与免疫反应异常有关,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内沉积,引发炎症反应,逐渐损伤肾小球滤过膜等结构,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随着病情进展可导致肾衰竭。例如,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膜性肾病患者中相当一部分会逐渐发展为慢性肾衰竭,免疫病理检查可见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侧有免疫复合物沉积。
2.遗传性肾病:如多囊肾,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肾脏出现多个囊肿,囊肿逐渐增大,压迫肾实质,破坏肾组织,影响肾脏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肾衰竭。多囊肾的发病与特定基因的突变有关,在儿童期可能囊肿较小,对肾功能影响不明显,但随着年龄增长,囊肿不断增大,肾功能进行性减退。
二、全身性疾病累及肾脏
1.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肾脏血管和肾小球。高血糖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多等病理改变,导致糖尿病肾病。据统计,在糖尿病患者中,约有30%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进而可能进展为肾衰竭。糖尿病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更易出现这种情况,高血糖持续刺激会不断加重肾脏的损伤。
2.高血压肾病:长期高血压会使肾小球内囊压力升高,肾小球动脉硬化,肾实质缺血。高血压导致肾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肾脏供血不足,肾单位逐渐萎缩、纤维化,最终引起肾衰竭。高血压病史较长且血压控制不理想的人群,发生高血压肾病并发展为肾衰竭的风险较高,血压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会持续对肾脏血管和组织造成损害。
3.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当累及肾脏时,自身抗体攻击肾脏组织,引发炎症反应。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等部位沉积,导致肾小球肾炎等病变,随着病情反复活动,肾脏逐渐受到破坏,最终可发展为肾衰竭。女性患者相对多见,因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在女性中的发病率高于男性,病情活动期若未得到有效控制,肾脏受累风险增加。
三、尿路梗阻
1.尿路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尿路结石可引起尿路梗阻。尿液排出受阻,肾盂内压力增高,压迫肾实质,导致肾积水。长期肾积水会使肾脏实质受压萎缩,肾功能逐渐减退,最终引发肾衰竭。尿路结石在男性和女性中都可能发生,结石的形成与尿液中某些成分过饱和、尿路梗阻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尿酸结石的形成与尿酸代谢异常相关,草酸钙结石与草酸代谢等因素有关,结石梗阻尿路后若不及时处理,就会逐渐影响肾脏功能。
2.前列腺增生:多见于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会导致尿道梗阻,尿液排出不畅,进而引起双肾积水。长期的双肾积水会使肾脏实质受到压迫,肾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发展为肾衰竭。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增生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老年男性应关注自身排尿情况,若出现排尿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因为前列腺增生导致的尿路梗阻若不及时解除,会对肾脏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四、药物肾损伤
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等,这类药物具有肾毒性,主要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药物通过抑制肾小管细胞的蛋白质合成等机制,导致肾小管变性、坏死,影响肾脏的重吸收和排泄功能。在临床使用中,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或大剂量、长时间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更容易发生肾损伤,因此在使用这类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尤其是有基础肾脏疾病或老年患者等特殊人群。
2.非甾体类抗炎药:像布洛芬等,长期或大剂量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可引起肾髓质损害、肾间质炎症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导致肾血流量减少,影响肾脏的正常灌注,进而损伤肾脏组织。有消化道溃疡病史、老年人以及肾功能不全患者等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时需格外谨慎,因为他们发生药物肾损伤的风险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