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黄疸足月儿2-3天出现,4-5天高峰,5-7天消退,最迟2周,早产儿3-5天出现,5-7天高峰,7-9天消退,最迟3-4周,程度轻,无其他不适;病理性黄疸出生24小时内出现,程度重,持续时间长,超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不消退或消退后复现,常伴其他症状,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有溶血病史家族史新生儿需特殊关注,前者黄疸出现消退时间、程度及伴随症状有别,后两者发生病理性黄疸风险高需密切监测。
一、发病时间
1.生理性黄疸:足月儿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到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出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这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新生儿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相对不足,且早产儿各项功能发育更不成熟,所以出现和消退时间相对晚一些。
2.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较早,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就出现黄疸。这可能是由于某些疾病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如红细胞增多症、同族免疫性溶血等)、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如肝炎综合征等)或胆汁排泄障碍(如先天性胆道闭锁等),使得胆红素在体内异常积聚,从而较早出现黄疸。
二、黄疸程度
1.生理性黄疸: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一般不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一般不超过257μmol/L(15mg/dl)。而且黄疸程度一般较轻,孩子精神状态、吃奶等通常不受明显影响。这是因为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机体胆红素代谢的正常过程,胆红素生成和代谢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2.病理性黄疸:黄疸程度较重,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超过257μmol/L(15mg/dl),或黄疸进展快,血清胆红素每天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同时可能伴有皮肤黄染范围广泛,可涉及全身,包括手心、足底等部位。这是由于导致病理性黄疸的病因使胆红素代谢出现严重紊乱,胆红素大量积聚所致。
三、黄疸持续时间
1.生理性黄疸:如前所述,足月儿最迟2周消退,早产儿最迟3-4周消退,且黄疸会逐渐减轻。这是生理性黄疸的自然转归过程,随着新生儿肝脏等功能逐渐成熟,胆红素代谢恢复正常。
2.病理性黄疸: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超过2周仍不消退,早产儿超过4周仍不消退,或者黄疸消退后又重新出现。例如先天性胆道闭锁引起的病理性黄疸,黄疸会持续存在且进行性加重。这是因为病理性黄疸的病因未得到去除,胆红素代谢障碍持续存在。
四、伴随症状
1.生理性黄疸:一般孩子除了皮肤、巩膜黄染外,无其他明显不适症状,精神状态良好,吃奶正常,生长发育不受影响。这是因为生理性黄疸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机体没有其他病理性损害。
2.病理性黄疸:常伴有其他症状,如精神萎靡、嗜睡、拒奶、反应低下等神经系统症状,或者伴有发热、呕吐、腹胀、大便颜色异常等其他系统症状。例如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病理性黄疸,除了黄疸外,可能会有贫血、肝脾肿大等表现;胆道闭锁引起的病理性黄疸,可伴有陶土色大便等。这是因为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往往会影响多个系统的功能,从而出现相应的伴随症状。
五、特殊人群情况
1.早产儿: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功能发育更不成熟,生理性黄疸出现时间可能更早,消退时间更晚,且黄疸程度相对足月儿可能更重。所以对于早产儿出现黄疸时,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黄疸情况,因为其发生病理性黄疸的风险更高。一旦发现黄疸异常,应及时就医评估,因为早产儿的器官功能对胆红素升高更敏感,容易出现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2.低出生体重儿:低出生体重儿同样存在胆红素代谢不完善的情况,发生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判断标准与足月儿有差异,且发生病理性黄疸后病情进展可能更快,需要加强监测和早期干预,以降低不良预后的风险。
3.有溶血病史的新生儿家族史的新生儿:这类新生儿发生同族免疫性溶血导致病理性黄疸的风险较高,在出生后应密切观察黄疸出现时间和程度,因为一旦发生溶血,胆红素升高迅速,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光照疗法等,以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