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衰竭按病因分为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因素导致的三类。肾前性因素包括血容量不足(大量失血、呕吐腹泻等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肾动脉灌注压降低等)和心输出量减少(心衰、心梗等致心输出量减少,肾脏灌注压降低);肾性因素有肾小球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自身免疫性肾小球疾病致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和肾小管间质疾病(缺血、肾毒性物质致肾小管坏死等,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影响滤过率);肾后性因素是尿路梗阻(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等致尿液排出受阻,肾盂肾盏压力升高影响滤过率)。
一、肾前性因素导致的急性肾衰竭
1.血容量不足:
原因:大量失血(如外伤、消化道大出血等)、大量呕吐、腹泻、过度利尿等情况会使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例如,严重的腹泻会导致体液大量丢失,肾脏灌注不足,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从而引发急性肾衰竭。在儿童群体中,频繁的腹泻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补液治疗,更易出现血容量不足进而导致肾前性急性肾衰竭,因为儿童的体液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对于有慢性疾病导致长期营养不良的老年人,其自身储备血容量的能力较差,也更容易因血容量不足引发该类急性肾衰竭。
影响机制: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会使肾动脉灌注压降低,肾脏血流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同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进一步减少肾血流量,导致肾脏缺血缺氧,引发急性肾衰竭。
2.心输出量减少:
原因:严重的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会使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心输出量减少,肾脏灌注压降低。例如,大面积心肌梗死会导致心脏的泵血功能严重受损,心脏排出的血液不能满足肾脏的灌注需求,从而引起肾脏血流减少。对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在病情加重时可能出现心输出量减少,进而引发急性肾衰竭。老年人若本身有冠心病等基础心脏疾病,发生心肌梗死等情况时更易出现心输出量减少相关的急性肾衰竭。
影响机制:心输出量减少使得肾脏的血液灌注不足,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脏的氧供和营养物质供应减少,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引发急性肾衰竭。
二、肾性因素导致的急性肾衰竭
1.肾小球疾病:
原因:急性肾小球肾炎是常见的引发肾性急性肾衰竭的肾小球疾病,多由链球菌等感染后引起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受损。例如,儿童感染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后,可能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急性肾衰竭。对于患有狼疮性肾炎等自身免疫性肾小球疾病的患者,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肾小球,也会导致肾小球结构和功能受损,引发急性肾衰竭。
影响机制:肾小球滤过膜受损,通透性增加或滤过面积减少,导致肾小球滤过率显著下降,血液中的代谢废物不能有效滤过排出,从而引发急性肾衰竭。
2.肾小管间质疾病:
原因:急性肾小管坏死是肾性急性肾衰竭中最常见的类型,多由缺血、肾毒性物质引起。缺血性因素如前面提到的肾前性因素未得到及时纠正,持续的肾脏缺血会导致肾小管坏死;肾毒性物质包括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造影剂等)、重金属(如汞、铅等)、生物毒素(如蛇毒、毒蕈等)。例如,长期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患者,药物在肾脏蓄积,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肾小管坏死,引发急性肾衰竭。在儿童使用抗生素时,由于其肾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肾毒性药物更敏感,需特别谨慎。老年人肾功能本身有所减退,使用肾毒性药物时也更容易出现肾小管间质疾病相关的急性肾衰竭。
影响机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导致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和肾小管阻塞,肾小管-间质的结构和功能破坏,进而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引发急性肾衰竭。
三、肾后性因素导致的急性肾衰竭
1.尿路梗阻:
原因:尿路梗阻可发生在尿路的不同部位,如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常见的原因有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肿瘤(如肾癌、膀胱癌等)、先天性尿路畸形等。例如,老年男性因前列腺增生导致尿道梗阻,尿液排出受阻,肾盂内压力升高,进而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引发急性肾衰竭。儿童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可导致尿路梗阻,引起急性肾衰竭。
影响机制:尿路梗阻导致尿液排出受阻,肾盂和肾盏内压力升高,压迫肾实质,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同时梗阻以上部位的尿路扩张,肾脏功能受损,最终引发急性肾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