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临床综合征,常见病因包括颅内动脉瘤(约占50%-85%,中老年人及绝经后女性风险高)、脑血管畸形(约占10%,青少年和年轻人常见)、高血压性动脉硬化(多见于血压控制不佳的中老年人)、烟雾病(儿童和青壮年高发,亚洲人群发病率相对较高),还有血液系统疾病、颅内肿瘤、感染等其他因素。不同人群预防重点有别,老年人要控制慢性病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年轻人需摒弃不良生活习惯,儿童有症状应及时就医,孕期及绝经后女性要定期体检,有相关病史者需规范治疗并定期复诊。
1.颅内动脉瘤:这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约占50%-85%。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壁异常而形成的永久性异常扩张或膨出。血流动力学因素在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等导致血管壁病变,使得血管壁薄弱,在血流冲击下逐渐形成动脉瘤。一旦动脉瘤破裂,就会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同年龄人群中,中老年人因血管弹性下降、合并高血压等基础疾病,颅内动脉瘤发生风险相对较高。女性在绝经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血管病变风险增加,动脉瘤发生率也可能上升。
2.脑血管畸形:约占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10%,主要包括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等。动静脉畸形是一团发育异常的病态脑血管,其血管壁薄弱,容易破裂出血。海绵状血管瘤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也存在破裂风险。青少年和年轻人中,脑血管畸形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对更为常见。
3.高血压性动脉硬化:长期高血压会使脑内小动脉硬化,血管壁玻璃样变、纤维坏死,在血压波动时易破裂出血,进而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存在高血压且血压控制不佳的人群,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进一步增加风险。
4.烟雾病:这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脑血管闭塞性疾病,因颅底血管网异常形似烟雾得名。其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机制是由于脑底血管狭窄或闭塞,形成代偿性异常血管网,这些血管壁薄,容易破裂出血。儿童和青壮年是烟雾病的高发人群,亚洲人群发病率相对较高。
5.其他:
1.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因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导致出血倾向,进而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这类病因在各年龄段均可出现,尤其在存在明确血液系统病史的患者中更为常见。
2.颅内肿瘤:某些肿瘤如胶质瘤、转移瘤等,可侵蚀血管导致破裂出血,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老年人中转移瘤导致的可能性相对较高,而年轻人中胶质瘤等原发性肿瘤相对多见。
3.感染:如脑膜炎、脑脓肿等,炎症可侵犯血管壁,使其受损破裂,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艾滋病患者等,感染相关因素导致的在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儿童和老年人因免疫系统相对薄弱,风险稍高。
温馨提示:
1.对于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较差,若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风险增加。建议定期体检,严格控制血压、血糖,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因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出血后恢复相对较慢,所以预防尤为重要。
2.年轻人若存在长期熬夜、过度劳累、大量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增加脑血管病变风险。应保持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锻炼,避免不良生活方式对脑血管的损害。若有家族性脑血管病史,更应提高警惕,定期体检筛查。
3.儿童若出现不明原因头痛、呕吐等症状,家长需高度重视,及时就医排查。对于有先天性疾病或家族遗传病史的儿童,定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很有必要。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病情变化快,一旦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需尽快诊治。
4.女性在孕期,身体处于特殊生理状态,血容量增加、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可能增加脑血管意外风险。孕期应定期产检,监测血压等指标,若出现头痛、视力改变等不适,及时就医。绝经后女性因激素水平变化,血管疾病风险上升,同样要关注自身健康,定期体检。
5.有相关病史者,如高血压、血液系统疾病、颅内肿瘤等患者,务必遵循医嘱规范治疗,控制病情进展。定期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