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肾病是什么
高血压肾病是由原发性高血压引发肾脏结构和功能损害的疾病,其病因包括高血压致肾血管病变、血流动力学异常及神经体液因素等,早期可能仅夜尿增多、有微量白蛋白尿,进展期蛋白尿加重、出现水肿等,晚期可发展为肾衰竭;诊断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关键是控制血压,常用ACEI、ARB等药物,还需减少蛋白尿、进行饮食治疗,肾衰竭严重时需透析;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糖尿病患者治疗各有注意事项;预防方面要控制血压、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并定期体检。
一、定义
高血压肾病是由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肾脏结构和功能损害的疾病。长期高血压状态会使肾脏的血管压力增加,导致肾脏的小动脉硬化、肾实质缺血,进而引起肾脏功能和结构的改变。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高血压导致肾血管病变:持续的高血压使肾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内膜增厚,管腔狭窄,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和肾小管因缺血而受损。
2.血流动力学异常:高血压时肾内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肾小球内高压力、高灌注和高滤过状态,损伤肾小球内皮细胞和基底膜,促进肾小球硬化。
3.神经体液因素: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进一步加重肾血管收缩和水钠潴留,加速肾脏病变进展。
三、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早期可能仅有夜尿增多,这是因为肾小管功能受损,浓缩功能减退。部分患者可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尿常规检查可能显示轻度蛋白尿。
2.进展期表现:随着病情进展,蛋白尿逐渐加重,可出现水肿,一般从眼睑、下肢开始,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水肿。患者还可能出现头晕、头痛等高血压症状加重的表现。
3.晚期症状:晚期可发展为肾衰竭,出现恶心、呕吐、乏力、贫血、电解质紊乱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
四、诊断
1.病史:患者有长期高血压病史,一般高血压病史达510年以上。
2.临床表现:出现夜尿增多、蛋白尿、水肿等肾脏损害的表现。
3.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检查可见蛋白尿、血尿;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肾脏损伤;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升高提示肾功能受损。
4.影像学检查:肾脏超声可发现肾脏大小、形态改变,肾实质回声增强等。
五、治疗
1.控制血压:是治疗高血压肾病的关键。常用的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等。ACEI和ARB类药物除了降压外,还具有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的作用。
2.减少蛋白尿:使用ACEI或ARB类药物可以降低肾小球内压力,减少蛋白尿的排泄,延缓肾脏病变进展。
3.饮食治疗:限制盐的摄入,每天不超过6克;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蛋类等;控制脂肪摄入,避免食用油炸食品和动物内脏。
4.透析治疗:当患者发展为肾衰竭,出现严重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时,需要进行透析治疗,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肾功能储备下降,更容易发生高血压肾病。在治疗过程中,降压速度不宜过快,避免血压过低导致肾灌注不足。同时,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
2.儿童:儿童高血压肾病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多与先天性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有关。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药物。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3.孕妇:孕妇患高血压肾病时,治疗既要控制血压,又要保障胎儿的安全。一般选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降压药物,如甲基多巴等。同时,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定期进行产检。
4.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肾病时,病情进展更快。除了严格控制血压外,还要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以减少对肾脏的进一步损害。
七、预防
1.控制血压:定期测量血压,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更要密切关注血压变化。
2.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减少盐和脂肪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戒烟限酒,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劳累。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肾脏损伤,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