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先天性因素有颅内动脉瘤(好发于脑底动脉环大动脉分支处,儿童中相对较少但家族性病史需关注)和脑血管畸形(胚胎发育异常致血管团形成,青少年多见,需避免剧烈运动);后天性因素有高血压(长期可致小动脉硬化形成微动脉瘤,不良生活方式增加风险,需控血压)、动脉硬化(年龄相关,高血脂等不良生活方式加速,男女有差异,需控危险因素)、颅脑外伤(各年龄段可因之出血,儿童、男性需注意)、感染(可致脑血管炎引发出血,儿童易受感染影响需积极治感染)、抗凝或溶栓治疗(可致凝血异常增加出血风险,老年人用要谨慎)、肿瘤(某些颅内肿瘤侵犯脑血管致出血,不同肿瘤与年龄、遗传等相关,男女发生率有差异)。
一、先天性因素
1.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约占50%-85%。颅内动脉瘤多是由于颅内动脉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引起,好发于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分支处,以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分叉处最为常见。在儿童中,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对较少,但也有报道存在相关病例。对于有家族性颅内动脉瘤病史的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要更加密切关注脑血管情况。
2.脑血管畸形:也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原因,其中动静脉畸形(AVM)较为常见。脑血管畸形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脑血管发育异常形成的血管团,这些异常的血管壁较薄,容易破裂出血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同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生,在青少年中相对多见,其发生与胚胎发育时脑血管的异常分化有关,性别方面无明显特定倾向,但不同类型的脑血管畸形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生率可能有一定差异,生活方式对其直接影响较小,但有脑血管畸形的人群需要避免剧烈运动等可能导致血压突然升高的情况,以防畸形血管破裂。
二、后天性因素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硬化,形成微动脉瘤,微动脉瘤破裂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在成年人中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的患病率逐渐升高,男性和女性在高血压的患病风险上无绝对明显差异,但长期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高血压的发生风险,进而增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性。对于高血压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压,以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2.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使动脉壁弹性减退、管壁增厚,血流的冲击易使动脉壁薄弱处向外膨出形成动脉瘤,最终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硬化的发生与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逐渐出现退行性变,同时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男性和女性在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上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例如绝经前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动脉硬化的发生率相对低于同龄男性,但绝经后这种保护作用消失,发生率逐渐接近男性。有动脉硬化相关基础疾病的人群需要积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
3.颅脑外伤:头部受到外伤时,可能导致脑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出血。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因颅脑外伤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儿童在玩耍、交通事故等情况下容易发生颅脑外伤,男性在一些高风险职业或运动中相对更易发生颅脑外伤,头部外伤后应及时就医检查,评估脑血管情况。
4.感染:某些感染性疾病可引起脑血管炎,导致血管壁破坏、脆弱,进而破裂出血。例如脑膜炎双球菌、结核杆菌等感染引起的脑血管炎,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可能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感染影响脑血管,需要积极治疗感染性疾病,预防脑血管并发症。
5.抗凝或溶栓治疗:在进行抗凝(如使用华法林等药物)或溶栓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增加出血风险,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使用抗凝或溶栓药物的患者需要严格遵循医嘱,密切监测凝血指标,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在使用这些药物时更需要谨慎评估出血风险,不同患者根据病情的不同,药物使用的剂量和监测频率也不同。
6.肿瘤:某些颅内肿瘤,如胶质瘤、转移瘤等,可侵犯脑血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肿瘤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综合考虑肿瘤治疗和出血的处理。不同类型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年龄、遗传等因素相关,男性和女性在某些肿瘤的发生率上有差异,例如某些脑肿瘤在男性中的发生率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