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有多种症状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必要时的肾活检情况。症状表现包括尿量变化(少尿或夜尿增多)、水肿(从眼睑颜面蔓延至全身)、疲劳乏力;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血红蛋白等降低)、血生化(肌酐尿素氮升高等)、尿常规(尿蛋白阳性等);影像学检查超声可看肾大小形态,CT能显结构;肾活检助明确病因但有风险需评估沟通。
一、症状表现
1.尿量变化:肾衰竭患者早期可能出现尿量异常,如尿量减少,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这是因为肾脏滤过功能下降,不能正常生成足够尿液;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尿量增多,尤其是在夜尿方面,夜间排尿次数明显增加,这是由于肾脏浓缩功能受损。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肾衰竭尿量变化可能更易被忽视,因为儿童表达能力有限,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排尿情况。比如婴幼儿正常尿量会随年龄不同而有差异,若明显偏离正常范围需警惕。
2.水肿情况:身体会出现水肿现象,常见于眼睑、颜面等部位,早晨起床时眼睑水肿较为明显,这是因为肾脏对水钠代谢调节失常,导致水分在组织间隙潴留。随着病情进展,水肿可蔓延至下肢、全身。不同性别患者水肿表现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时期,水肿可能会受激素影响有一定变化。生活方式不健康,长期高盐饮食的人群,更易因水钠潴留出现水肿。有基础肾脏病史的人群,水肿出现可能提示肾衰竭病情变化。
3.疲劳乏力:患者常感觉疲劳、乏力,即使经过充分休息也难以缓解。这是因为肾脏功能受损,体内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排出,蓄积的毒素会影响机体正常代谢,导致能量产生不足,从而引发疲劳感。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疲劳的感知和表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不愿参与以往喜爱的活动;老年人可能更易将其与衰老等因素混淆,需仔细甄别。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可能会降低,出现贫血表现。这是因为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影响红细胞的生成。对于不同性别,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的血常规结果特殊变化,但女性在生理期等可能影响血红蛋白水平,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年龄方面,儿童造血系统相对特殊,肾衰竭导致的贫血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关注红细胞形态等细节。
2.血生化检查
肌酐、尿素氮: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会升高,这是反映肾功能的重要指标。肌酐是肌肉代谢的产物,通过肾脏排泄,尿素氮是蛋白质代谢的产物,两者升高提示肾脏排泄功能减退。不同年龄人群肌酐、尿素氮的正常范围不同,儿童由于肌肉量等因素与成人有差异,其正常范围需参考儿童特定标准。比如婴儿和儿童的肌酐正常范围低于成人。
电解质: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如血钾升高、血钠异常等。血钾升高可导致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血钠异常会影响机体渗透压平衡。生活方式中长期使用某些药物或饮食不均衡等因素可能影响电解质情况,有肾脏基础疾病的人群电解质紊乱风险更高。
3.尿常规:尿蛋白可能呈阳性,尿沉渣中可能发现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异常成分。蛋白尿是肾脏受损的常见表现,不同类型的管型提示不同的肾脏病变部位,如红细胞管型提示肾小球病变,白细胞管型提示肾盂肾炎等间质病变。对于女性,留取尿常规标本时需注意避开月经期,以免影响结果。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等。慢性肾衰竭患者肾脏可能会缩小,皮质变薄;急性肾衰竭患者肾脏大小可能正常或增大。不同年龄人群肾脏超声表现有一定差异,儿童肾脏超声检查需注意操作规范,以获取准确结果。通过超声检查还能发现肾脏是否有结石、囊肿等其他病变,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
2.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肾脏的结构,对于发现肾脏肿瘤、血管病变等有重要价值。在进行CT检查时,需注意患者是否有造影剂过敏等情况,尤其是有过敏史的人群要提前做好评估。不同年龄人群对CT检查辐射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需谨慎评估辐射风险。
四、肾活检(必要时)
对于一些病因不明确的肾衰竭患者,肾活检有助于明确病理类型,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但肾活检是有创检查,存在一定风险,如出血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肾活检需充分评估其风险和获益;对于老年人,要考虑其凝血功能等情况是否能耐受肾活检。在进行肾活检前,需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告知相关风险和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