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尿液、影像学检查及必要时的肾活检可用于肾衰竭的诊断。血液检查通过肾功能指标(血清肌酐、尿素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评估肾功能;尿液检查的尿常规(尿蛋白、尿红细胞、尿比重)可反映肾脏病变情况;超声检查能测量肾脏大小、观察肾脏结构;CT检查可提供更详细肾脏结构信息;肾活检对病因不明的肾衰竭患者明确病理类型重要但有风险,儿童需谨慎考虑。
一、血液检查
1.肾功能指标检测:
血清肌酐(Scr):肌酐是肌肉代谢的产物,主要由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在肾功能受损时,肌酐不能被有效清除,血清肌酐水平会升高。一般来说,男性血清肌酐正常范围约为53-106μmol/L,女性约为44-97μmol/L,血清肌酐升高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但早期肾功能损害时可能升高不明显。
尿素氮(BUN):尿素是蛋白质代谢的终产物,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随尿液排出。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至正常的1/2以上时,尿素氮才会升高。正常成人空腹尿素氮范围约为3.2-7.1mmol/L,尿素氮升高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高蛋白饮食、消化道出血等情况。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通过血清肌酐、年龄、性别等参数计算得出,能更准确地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eGFR<60ml/(min·1.73m2)且持续3个月以上,提示慢性肾脏病(包括肾衰竭)。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eGFR的正常范围有所差异,例如年轻男性的eGFR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下降。
二、尿液检查
1.尿常规:
尿蛋白:正常尿液中仅有少量蛋白,尿常规检测尿蛋白呈阴性。当肾小球或肾小管受损时,尿蛋白排泄增加,尿蛋白阳性提示可能存在肾脏病变,如肾小球肾炎、肾衰竭等。但一些生理性因素,如剧烈运动、发热等也可能导致尿蛋白暂时升高,需要进一步鉴别。
尿红细胞:正常尿液中无红细胞或仅有少量红细胞。尿红细胞增多提示可能存在肾小球源性或非肾小球源性血尿。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表现为变形红细胞尿,常见于肾小球肾炎等疾病;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多见于泌尿系统结石、感染等情况,但在肾衰竭患者中,也可能因肾脏结构破坏等原因出现红细胞异常。
尿比重:正常情况下,肾脏能根据机体的水合状态调节尿液的比重,一般在1.010-1.025之间。肾衰竭患者的肾脏浓缩稀释功能受损,尿比重常固定在1.010左右,称为等张尿。不同年龄人群的肾脏浓缩稀释功能有差异,儿童的尿比重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在评估肾衰竭时需要考虑年龄因素对尿比重的影响。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肾脏大小:通过超声可以测量肾脏的长、宽、厚等径线。正常肾脏大小因年龄、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一般成人肾脏长约10-12cm,宽约5-6cm,厚约3-4cm。在慢性肾衰竭时,肾脏可能会缩小,而急性肾衰竭时肾脏大小可正常或轻度增大。对于儿童患者,肾脏大小的评估需要结合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正常范围,儿童肾脏相对较大,且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大小。
肾脏结构:超声可以观察肾脏的形态、结构,如是否存在囊肿、结石、肿瘤等病变。在肾衰竭患者中,可能会发现肾脏结构的异常改变,如多囊肾患者会有多个囊肿形成,这有助于明确肾衰竭的病因。
2.CT检查:
对于一些复杂的肾脏病变,CT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肾脏结构信息。它能清晰显示肾脏的解剖结构,有助于发现肾脏的占位性病变、血管病变等。例如,CT血管造影(CTA)可以评估肾脏血管的情况,对于因肾动脉狭窄等血管因素导致的肾衰竭具有诊断价值。但CT检查有一定的辐射剂量,在儿童和孕妇等特殊人群中需要谨慎使用,需权衡检查的必要性和辐射风险。
四、肾活检(必要时)
1.对于一些病因不明确的肾衰竭患者,肾活检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手段。通过肾活检可以观察肾脏组织的病理改变,明确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等部位的病变情况,有助于明确肾衰竭的病理类型,如肾小球肾炎的不同病理亚型、间质性肾炎等。但肾活检是有创检查,存在一定的出血、感染等风险,在儿童患者中需要更加谨慎操作,并且要充分评估风险与获益比,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是否进行肾活检。例如,对于病情较轻、通过其他检查已能初步明确病因的儿童肾衰竭患者,可能优先选择非侵入性检查;而对于病情复杂、病因不明的儿童肾衰竭患者,肾活检可能是明确诊断的关键手段,但操作时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