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间质性肾炎是什么病
慢性间质性肾炎是一组以肾小管间质慢性炎症及纤维化、肾小球硬化为主要病理表现的慢性肾脏病,病因包括药物、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遗传因素等,病理表现为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纤维化、肾小管萎缩及后期肾小球硬化,临床表现有肾功能减退、肾小管功能障碍及其他表现,诊断需病史采集、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要去除病因、对症支持,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特殊人群需特殊关注。
慢性间质性肾炎是一组以肾小管间质慢性炎症及纤维化、肾小球硬化为主要病理表现的慢性肾脏病。
一、病因
1.药物因素: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可引发,如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广防己、关木通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研究表明,长期服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可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间质纤维化,进而引发慢性间质性肾炎。
2.感染因素:某些细菌、病毒等感染可累及肾脏间质,如慢性肾盂肾炎反复发作,可逐渐导致肾间质损害、肾小管萎缩及肾组织纤维化,最终发展为慢性间质性肾炎。
3.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肾脏间质,机体的自身抗体攻击肾间质相关组织,引起慢性炎症反应,导致慢性间质性肾炎。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肾间质受累的表现。
4.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肾病可出现肾间质病变,高血糖状态下,肾间质内的细胞外基质增多,炎症细胞浸润,导致肾小管间质损伤;高尿酸血症时,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间质,引起炎症反应和间质纤维化,从而引发慢性间质性肾炎。
5.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可导致慢性间质性肾炎,如髓质囊性肾病等,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由特定的基因突变引起肾间质结构和功能异常。
二、病理表现
1.肾间质可见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随后出现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肾小球早期多无明显病变,后期可出现肾小球硬化。
2.不同病因导致的慢性间质性肾炎病理表现有一定差异,如药物引起的慢性间质性肾炎,可能有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变性、坏死及再生,间质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感染相关的慢性间质性肾炎,肾间质内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聚集及组织破坏。
三、临床表现
1.肾功能减退表现:早期可无明显肾功能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表现为血肌酐升高、尿素氮升高,尿量可逐渐减少或出现夜尿增多等。
2.肾小管功能障碍表现:可出现肾小管浓缩功能减退,表现为多尿、口渴、多饮;肾小管酸化功能障碍时,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时,可出现肾性糖尿、氨基酸尿等。
3.其他表现:部分患者可伴有贫血,与肾功能减退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有关;还可出现高血压,与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等因素有关。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感染史、自身免疫性疾病史、代谢性疾病史及家族遗传史等。
2.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检查:可见蛋白尿、血尿、肾小管性蛋白尿,尿比重及渗透压降低等。
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肾间质相关指标检查:如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等肾小管损伤标志物升高。
3.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发现双肾体积缩小、皮质变薄等改变;肾活检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通过光镜、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查明确肾间质、肾小管及肾小球的病理改变。
五、治疗与预后
1.治疗:
去除病因:如停用肾毒性药物,积极控制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代谢性疾病等。
对症支持治疗:纠正肾功能不全引起的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控制高血压;对于贫血患者,可适当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等。
2.预后:慢性间质性肾炎的预后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早期诊断、及时去除病因并进行合理治疗,可延缓病情进展;若病情持续进展,可逐渐发展为终末期肾病,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者若患慢性间质性肾炎,由于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药物的代谢及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更应谨慎用药,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密切监测肾功能及生长发育情况;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其肝肾功能及其他器官功能状态,选择对机体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女性患者在妊娠、哺乳期等特殊生理时期,需更加关注病情变化及药物对胎儿、婴儿的影响,遵循个体化的治疗原则,确保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