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会引发多种表现,尿量方面有减少或增多;水肿可从下肢蔓延至全身;消化系统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贫血导致面色苍白、乏力;还可能有高血压、皮肤瘙痒等表现,不同人群需根据自身情况密切关注相关症状以早期发现肾衰竭。
一、尿量变化
1.尿量减少:肾衰竭早期可能出现尿量减少的情况。正常成人24小时尿量约为1000-2000ml,当发生肾衰竭时,肾脏滤过功能下降,导致尿量逐渐减少,甚至可能少于400ml/24小时,称为少尿;若少于100ml/24小时,则称为无尿。这是因为肾脏不能正常过滤血液,使得体内多余的水分和代谢废物不能有效排出体外,从而尿量发生改变。对于有基础肾脏疾病或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的人群,更应密切关注尿量变化,因为这类人群发生肾衰竭导致尿量改变的风险相对较高。
2.尿量增多:部分肾衰竭患者可能会出现尿量增多的现象,尤其是在肾衰竭的早期或中期。这是因为肾脏的浓缩功能受损,虽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但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也受到影响,导致尿液浓缩功能减退,从而出现尿量增多的情况,24小时尿量可能超过2500ml。但此时患者体内的代谢废物并不能完全排出,只是尿量形式上的变化。对于老年人,由于其肾脏功能本身有一定程度的生理性减退,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尿量增多,更要警惕肾衰竭的可能。
二、水肿表现
1.下肢水肿:肾衰竭患者由于水钠潴留,会出现水肿现象,其中下肢水肿较为常见。早期可能仅表现为早晨起床时眼睑轻度水肿,随着病情进展,水肿会逐渐蔓延至下肢,表现为双下肢凹陷性水肿,用手指按压小腿前侧等部位,会出现明显的凹陷且不易恢复。这是因为肾脏不能正常排出多余的水分和钠离子,导致水分在组织间隙积聚。对于长期久坐或久站的人群,本身就容易出现下肢水肿,但如果是在没有明显诱因下出现进行性加重的下肢水肿,就要考虑肾衰竭的可能。
2.全身水肿:当肾衰竭进一步加重时,水肿可蔓延至全身,出现全身性水肿,包括面部、四肢、躯干等部位。此时患者的身体会有明显的肿胀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一些患有慢性疾病且未得到有效控制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发生肾衰竭导致全身水肿的风险增加,需要定期监测身体状况,一旦出现水肿等异常表现及时就医。
三、消化系统症状
1.食欲不振:肾衰竭患者常出现食欲不振的症状,这是因为体内的代谢废物如尿素等不能正常排出,在体内积聚,会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导致患者对食物的兴趣降低,进食量减少。例如,患者可能原本喜欢的食物,现在看到就没有食欲。对于长期有肾功能异常倾向的人群,如患有慢性肾炎的患者,若出现不明原因的食欲不振,要考虑肾衰竭的可能。
2.恶心、呕吐:随着肾衰竭病情的进展,体内毒素积聚进一步加重,会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而且这种症状可能会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入。对于老年肾衰竭患者,由于其消化系统功能本身相对较弱,恶心、呕吐等症状可能会对其营养状况和身体机能产生更严重的影响,需要特别关注其营养支持和症状缓解。
四、贫血表现
1.面色苍白:肾衰竭患者由于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会导致贫血,从而出现面色苍白的表现。正常人体的红细胞生成需要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参与,肾脏功能受损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不足,红细胞生成减少,就会出现贫血,面色看起来苍白无血色。对于长期患有肾脏疾病的人群,如慢性肾衰竭患者,要定期检查血常规,关注血红蛋白等指标,以便早期发现贫血等问题。
2.乏力:贫血会导致患者全身供氧不足,从而出现乏力的症状,患者会感觉浑身没有力气,即使是轻微的活动也会感到疲惫不堪。对于从事重体力劳动或本身有贫血倾向的人群,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进行性乏力,要考虑肾衰竭导致贫血的可能,及时进行相关检查。
五、其他表现
1.高血压:部分肾衰竭患者会出现高血压的情况。这是因为肾脏功能受损后,会导致水钠潴留,同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被激活,引起血压升高。对于本身有高血压家族史或长期血压控制不佳的人群,若出现血压突然升高且难以控制的情况,要考虑是否合并肾衰竭,需要进行肾功能等相关检查。
2.皮肤瘙痒:肾衰竭患者由于体内毒素积聚,会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导致皮肤瘙痒。这种瘙痒感较为顽固,难以缓解。对于老年肾衰竭患者,皮肤瘙痒可能会影响其睡眠和生活质量,需要采取相应的皮肤护理措施来缓解症状,但根本还是要针对肾衰竭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