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肾衰竭的病因有哪些
引起肾衰竭的病因包括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因素。肾前性因素有血容量不足(如大量失血、消化道大量失液、大面积烧伤等致肾脏灌注压降低)和心输出量减少(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致肾脏灌注不足);肾性因素包括肾小球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因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致滤过功能受损,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因大量新月体形成破坏结构功能)和肾小管-间质疾病(如药物性肾损伤、急性间质性肾炎等致肾小管-间质损伤);肾后性因素主要是尿路梗阻(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等致尿液排出受阻,长期梗阻影响肾脏功能)。
一、肾前性因素
1.血容量不足
影响因素:多种原因可导致血容量不足,如大量失血(交通事故、外伤等导致的急性大出血)、消化道大量失液(剧烈呕吐、腹泻等)、大面积烧伤等。这些情况会使肾脏灌注压降低,肾脏血流减少,进而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例如,严重腹泻时,机体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下降,肾脏血流灌注不足,若持续时间较长,就可能引起肾前性肾衰竭。不同年龄人群对血容量不足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由于机体储备功能相对较弱,血容量不足更容易引发肾前性肾衰竭。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差、调节功能弱,血容量不足时更易出现肾前性肾衰竭的情况。
2.心输出量减少
相关情况:某些心脏疾病可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心力衰竭时,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不能将足够的血液输送到肾脏,使肾脏灌注不足。心肌梗死导致心肌收缩力明显减弱,也会影响肾脏的血流供应。在性别方面,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病风险不同,长期酗酒、吸烟、高脂饮食的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高,进而增加心输出量减少导致肾前性肾衰竭的可能性。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更应密切关注心功能情况,预防肾前性肾衰竭的发生。
二、肾性因素
1.肾小球疾病
常见类型及机制:
急性肾小球肾炎:多与链球菌等感染有关,感染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激活补体系统,引起肾小球炎症,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儿童患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概率相对较高,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病史。其病理表现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进而引起肾衰竭。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病情进展迅速,主要是由于肾小球内有大量新月体形成,破坏肾小球结构和功能。免疫因素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可分为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型、免疫复合物型和寡免疫复合物型等不同亚型。该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很快会发展为肾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2.肾小管-间质疾病
药物性肾损伤:许多药物可对肾小管-间质造成损伤,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布洛芬等)。药物可通过直接毒性作用、过敏反应等机制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肾小管功能障碍,进而影响肾脏的整体功能。老年人由于肾功能本身有所减退,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需要长期用药,更容易发生药物性肾损伤。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对于有肾脏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应谨慎选择肾毒性药物。
急性间质性肾炎:可由药物过敏、感染等引起。药物过敏导致的急性间质性肾炎,常见的药物有青霉素类、磺胺类等,机体对药物产生过敏反应,引起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影响肾小管功能。感染相关的急性间质性肾炎,如细菌、病毒感染可引发免疫反应,导致间质损伤。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但儿童和老年人的免疫功能相对特殊,发生急性间质性肾炎的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临床医生仔细鉴别诊断。
三、肾后性因素
1.尿路梗阻
常见原因:
尿路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可阻塞尿路,导致尿液排出受阻。结石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尿液中某些成分浓度过高(草酸钙、尿酸等)、尿路结构异常等。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尿路结石的发生率有所不同,老年人由于代谢功能下降等原因,尿路结石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男性患尿路结石的概率一般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生理结构等因素有关。尿路梗阻后,肾盂内压力升高,可压迫肾实质,影响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功能,长期尿路梗阻可导致肾衰竭。
前列腺增生:多见于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可压迫尿道,引起尿路梗阻。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可导致排尿困难,进而引起肾盂积水,影响肾脏功能。有前列腺增生的老年男性,需要定期监测肾功能,观察是否出现肾衰竭的情况,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缓解尿路梗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