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是否导致死亡与多种因素相关,急性肾衰竭部分及时有效治疗可存活,进展快或有严重并发症等会致死亡,儿童急性肾衰竭若早期识别积极治疗部分可恢复,否则也可能因并发症等死亡;慢性肾衰竭早期规范治疗可延缓进展,终末期不替代治疗生存时间短,老年及合并基础疾病者死亡风险高。影响死亡的因素有并发症(心血管并发症、感染、高钾血症等)、治疗依从性、基础健康状况,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及良好依从性可改善预后降死亡风险,不同类型及个体情况死亡风险有差异。
一、肾衰竭的类型及对预后的影响
1.急性肾衰竭
部分急性肾衰竭若能及时去除诱因并得到有效治疗,肾功能有可能恢复,患者可存活。例如由肾前性因素(如严重脱水、失血等导致肾灌注不足)引起的急性肾衰竭,在纠正脱水、补充血容量等处理后,肾功能可逐渐恢复,患者死亡风险较低。但如果急性肾衰竭病情进展迅速,出现严重并发症,如高钾血症、严重感染、心力衰竭等,就会显著增加死亡风险。一些急性肾衰竭患者由于基础状况差,如本身有严重的心肺疾病等,也可能在急性肾衰竭发生后难以承受相关并发症,进而导致死亡。
对于儿童急性肾衰竭,若能早期识别并积极治疗原发病因,部分患儿肾功能可恢复。但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急性肾衰竭可能对其肾功能长期预后产生影响,若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也可能因并发症等导致死亡。儿童急性肾衰竭的常见原因包括肾前性因素(如腹泻、呕吐引起的脱水)、肾性因素(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儿童的水电解质平衡等情况,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使其对水电解质紊乱更为敏感。
2.慢性肾衰竭
慢性肾衰竭是一个逐渐进展的过程,在疾病早期,通过规范治疗控制病情进展,患者可以较长时间维持一定的生活质量并存活。例如通过饮食控制(限制蛋白质、磷等摄入)、血压控制(使用降压药物如ACEI/ARB类药物等控制血压)、纠正贫血(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等)等综合治疗措施,可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展。但随着病情进展到终末期,即尿毒症期,患者需要依赖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如果不进行肾脏替代治疗,患者的生存时间会明显缩短,死亡风险大大增加。在终末期慢性肾衰竭患者中,由于体内代谢废物蓄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严重紊乱、贫血严重、心血管并发症等多种因素交织,死亡风险较高。对于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其本身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进入终末期后,这些基础疾病会与肾衰竭相互影响,进一步增加死亡风险。老年患者的器官功能本身逐渐衰退,对治疗的耐受性相对较差,在肾脏替代治疗过程中也可能面临更多的并发症风险。
二、影响肾衰竭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
1.并发症情况
心血管并发症:肾衰竭患者常出现心血管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性心脏病等。肾衰竭导致水钠潴留,增加心脏负荷,容易引发心力衰竭;同时,肾衰竭患者体内毒素蓄积等因素可影响心肌功能,导致心律失常等。例如,慢性肾衰竭患者中,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约50%以上的终末期肾衰竭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
感染:肾衰竭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发生感染,且感染不易控制。常见的感染部位有肺部、泌尿系统等。感染可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从而增加死亡风险。
高钾血症:肾衰竭时肾脏排钾能力下降,容易出现高钾血症,严重的高钾血症可导致心脏骤停,是肾衰竭患者急性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2.治疗依从性
对于慢性肾衰竭患者,若不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如不严格控制饮食、不按时服用降压药等,会导致病情进展加速,增加死亡风险。例如,不控制蛋白质摄入会加重肾脏负担,导致肾功能更快恶化;不按时服用降压药会使血压持续升高,加重对肾脏和心血管的损害。
3.基础健康状况
年轻、基础健康状况良好的肾衰竭患者相对来说对疾病的耐受性较好,在得到规范治疗时,生存预后可能相对较好。而老年患者或本身合并多种严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严重肝病等)的肾衰竭患者,其整体健康状况差,治疗难度大,死亡风险较高。例如,肾衰竭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控制本身就较为复杂,同时肾脏病变与糖尿病相互影响,病情更容易恶化,死亡风险增加。
总之,肾衰竭有可能导致死亡,但通过早期诊断、规范治疗以及良好的患者依从性等,可以改善预后,降低死亡风险。不同类型的肾衰竭以及患者的个体情况不同,其死亡风险也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