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炎性肾病
肾炎性肾病是肾病综合征的一种类型,其诊断需在肾病综合征表现基础上满足肾炎样表现;发病与免疫炎症反应及遗传因素有关;临床表现有水肿、蛋白尿相关表现、高血压表现等;辅助检查包括尿常规等;治疗有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预后因病理类型等而异;儿童患者及合并其他疾病患者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肾炎性肾病的定义与诊断
肾炎性肾病是肾病综合征的一种类型,其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表现上除了具有肾病综合征的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3.5g/d)、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水肿和高脂血症外,还需满足以下一项或多项肾炎样表现:
血尿:显微镜下观察尿沉渣红细胞>10个/高倍视野。
高血压:学龄儿童血压≥130/90mmHg,学龄前儿童血压≥120/80mmHg。
肾功能不全:血清肌酐升高。
补体C3降低。
二、发病机制
肾炎性肾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多与免疫炎症反应有关。机体的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大量蛋白质从尿液中丢失,同时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影响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遗传因素可能在其中也起到一定作用,某些遗传基因突变可能增加个体患肾炎性肾病的易感性。
三、临床表现细节
水肿:多从眼睑、颜面开始,逐渐波及全身,呈凹陷性水肿,严重时可出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儿童患者由于皮肤较薄,水肿表现可能更为明显,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因水肿导致活动受限等情况。
蛋白尿相关表现:大量蛋白尿可导致患儿营养状况不佳,生长发育迟缓,因为蛋白质是身体生长发育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丢失会影响儿童的身高、体重增长等。
高血压表现:年长儿可能会诉说头痛等不适,幼儿可能表现为烦躁不安等,长期高血压若不控制,会进一步损害肾脏血管及肾小球,加重肾脏病变。
四、辅助检查要点
尿常规:除了明确蛋白尿外,还可观察红细胞、白细胞等情况,若红细胞增多提示存在血尿情况。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准确测量24小时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是诊断肾病综合征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血液生化检查:测定血浆白蛋白、血脂等指标,低蛋白血症和高脂血症是肾病综合征的典型生化改变;同时检测肾功能指标如肌酐、尿素氮等,了解肾脏功能情况。
肾穿刺活检:对于诊断不明确或病情复杂的患儿,肾穿刺活检是明确病理类型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过肾穿刺获取肾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是微小病变型、系膜增生性、膜性肾病等哪种病理类型,不同病理类型预后和治疗反应有所不同。
五、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
休息:水肿明显及血压升高的患儿需卧床休息,待病情好转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充足的休息有助于身体恢复和生长。
饮食:给予优质蛋白饮食,保证热量摄入,同时限制盐的摄入,一般盐的摄入量为1-2g/d,避免加重水肿。对于有高脂血症的患儿,需限制脂肪摄入。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肾炎性肾病的常用药物,通过抑制免疫炎症反应发挥作用,如泼尼松等。但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需注意其可能的副作用,如感染风险增加、骨质疏松、生长发育受影响等,尤其是儿童长期使用需密切监测身高、骨密度等情况。
免疫抑制剂:对于激素耐药、依赖或频繁复发的患儿,可加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但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因为其可能带来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六、预后情况
肾炎性肾病的预后因病理类型、治疗反应等因素而异。一般来说,微小病变型预后较好,部分患儿可自行缓解,但也有复发可能;而一些病理类型较差的患儿可能逐渐进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可改善预后,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随访,监测肾功能、生长发育等指标,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保障患儿的肾脏功能和生长发育。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治疗中除关注肾脏病变外,还需重视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定期监测身高、骨密度等,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可与儿科内分泌等多学科合作,制定综合的生长发育保障方案。同时,儿童的依从性相对较差,需加强家长的护理教育,确保患儿规范用药和休息等。
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若患儿合并感染等其他疾病,需谨慎使用可能影响肾脏功能的药物,感染本身也可能加重肾炎性肾病的病情,需积极控制感染。对于有高血压的患儿,需密切监测血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既要控制血压保护肾脏,又要考虑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