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衰竭是由多种病因致肾功能快速下降的临床综合征,分肾前性、肾性、肾后性三类,有少尿或无尿期、多尿期、恢复期表现,诊断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针对病因并对症支持,包括补充血容量、停用肾毒性药物、解除梗阻、营养支持、纠正电解质及透析等,不同年龄患者各有特点。
一、急性肾衰竭的定义
急性肾衰竭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功能快速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FR)在短时间内(数小时至数天)下降,导致体内代谢废物蓄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等。
二、急性肾衰竭的分类
(一)肾前性
1.常见原因:由于肾脏灌注不足引起,如大量失血、严重脱水、心力衰竭等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肾血流灌注不足,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例如,外伤大失血患者,肾脏血液供应减少,可引发肾前性急性肾衰竭。
2.影响因素:年龄方面,老年人本身肾脏储备功能下降,对血容量变化更敏感;生活方式上,脱水的生活方式易增加肾前性急性肾衰竭风险;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更易影响肾脏灌注。
(二)肾性
1.常见原因:肾脏本身的病变引起,包括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等病变。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急性肾小管坏死,常见于缺血、肾毒性物质(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造影剂等)损伤肾小管。
2.影响因素:年龄上,儿童肾脏发育尚未成熟,对肾毒性物质更敏感;生活方式中,滥用肾毒性药物等不良生活方式增加肾性急性肾衰竭风险;有肾脏基础病史的患者,原有肾脏疾病易在某些诱因下发展为肾性急性肾衰竭。
(三)肾后性
1.常见原因:双侧尿路梗阻或孤立肾单侧尿路梗阻,导致尿液排出障碍,肾盂内压力升高,进而影响肾小球滤过。例如,前列腺增生患者,尿路梗阻可引发肾后性急性肾衰竭。
2.影响因素:年龄上,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发生率高,增加肾后性急性肾衰竭风险;生活方式中,尿路结石等情况与肾后性急性肾衰竭相关;有泌尿系统病史的患者,如泌尿系统肿瘤等,更易出现尿路梗阻相关的肾后性急性肾衰竭。
三、急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
(一)少尿或无尿期
1.代谢废物潴留:血肌酐、尿素氮迅速升高,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表现为喂养困难等。
2.水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较为危险,可导致心律失常;低钠血症可引起乏力、神志改变等,老年人对电解质紊乱耐受性差,影响更明显。
3.酸碱平衡失调: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呼吸深快等,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出现呼吸改变等。
(二)多尿期
1.尿量增多:肾脏浓缩功能开始恢复,但尿量增多过程中可能出现脱水等情况,老年患者脱水风险更高。
2.电解质紊乱:可能出现低钾、低钠等,老年人电解质调节能力弱,需密切关注。
(三)恢复期
1.肾功能逐渐恢复:血肌酐、尿素氮逐渐恢复正常范围,但恢复时间因病情严重程度而异,不同年龄患者恢复速度有差异。
2.身体状况改善:体力逐渐恢复,但年龄较大患者可能恢复时间更长,需逐步康复锻炼。
四、急性肾衰竭的诊断
(一)实验室检查
1.肾功能指标:血肌酐、尿素氮快速升高,血肌酐每日上升≥44.2μmol/L,少尿期血尿素氮每日上升≥3.6mmol/L等,不同年龄正常范围不同,儿童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需依据儿童参考值判断。
2.电解质:监测血钾、血钠等变化,老年人电解质紊乱更易出现严重后果。
3.尿常规:肾前性可能尿比重高、尿钠低;肾性可能有蛋白尿、血尿等,儿童尿常规异常需结合儿童生理特点判断。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了解肾脏大小、肾盂输尿管情况等,老年患者超声检查操作需注意力度等,儿童超声检查要考虑配合度。
2.CT等检查:必要时进行,明确尿路梗阻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检查注意事项不同。
五、急性肾衰竭的治疗原则
(一)针对病因治疗
1.肾前性:补充血容量,如通过静脉补液等,老年人补液速度需谨慎,儿童补液要根据体重等计算补液量。
2.肾性:停用肾毒性药物等,儿童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3.肾后性:解除梗阻,如前列腺增生患者可能需导尿或手术解除梗阻等,不同年龄患者解除梗阻的方式和注意事项不同。
(二)对症支持治疗
1.营养支持:保证热量供应,儿童要注意喂养方式和营养需求,老年人营养支持需考虑消化功能等。
2.电解质紊乱纠正:根据电解质情况及时纠正,老年人纠正电解质更需缓慢纠正避免并发症。
3.透析治疗: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等,儿童透析要考虑儿童血管条件等特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