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症和恐惧症的区别
恐怖症与恐惧症本质相同,前者为现常用名,后者是旧称。其概念是过分不合理惧怕外界事物或情境且难控;临床表现分特定、社交、广场恐怖症等类型;诊断符合症状、严重、病程标准且排除其他障碍;治疗有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系统脱敏疗法,儿童需考虑接受度)和药物治疗(辅助,儿童谨慎),恐惧症治疗方式同恐怖症。
恐怖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例如特定恐怖症患者会对特定的物体或情境,如高处、动物等产生强烈恐惧。
恐惧症:是恐怖症的旧称,二者本质是相同的,只是不同时期的称谓不同,目前常用“恐怖症”这一名称来表述这类精神障碍。
临床表现特点
恐怖症:
特定恐怖症:患者针对特定的物体或情境产生恐惧,比如害怕昆虫、害怕接受注射等。当面对恐惧对象时,会立即出现焦虑反应,可能伴有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出汗等生理表现,以及紧张、害怕等主观情绪体验,严重时可能出现回避行为,极力避免接触恐惧对象。在儿童中,可能表现为对某些常见事物的过度恐惧,如害怕黑暗、害怕某类动物等,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影响其日常活动和心理发展。
社交恐怖症:主要表现为在社交或表演场合下感到极度恐惧,担心自己会做出丢脸的行为或表现出焦虑症状,如在公共场合讲话、参加社交聚会等情境中,会出现脸红、手抖、心慌等症状,进而尽量回避社交活动,影响其社会功能,对于青少年来说,可能会影响其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学业发展。
广场恐怖症:患者害怕处于开阔的空间,如广场、街道等,担心自己无法逃离或出现惊恐发作而得不到帮助,因此会避免前往这些场所,严重时可能局限于家中,这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较大限制,影响其出行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恐惧症(恐怖症旧称):临床表现与上述恐怖症的不同类型表现一致,只是名称使用的历史阶段不同,其核心都是对特定对象或情境的过度恐惧及相关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
诊断标准
恐怖症:
症状标准:符合神经症性障碍的共同特点,以恐惧为主,需符合以下4项: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知道恐惧过分、不合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
排除标准:排除其他精神障碍如焦虑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引起的恐惧。在儿童诊断时,要考虑儿童的发育特点,比如儿童的恐惧表现可能与正常的发展性恐惧不同,需要综合其年龄、行为表现持续时间等多方面因素来判断,例如3-5岁儿童常见的对黑暗、陌生人的恐惧如果持续时间过长且影响日常功能,则可能符合恐怖症的诊断标准,但需与正常的阶段性恐惧相鉴别。
恐惧症(恐怖症旧称):诊断标准与现在的恐怖症诊断标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名称不同,诊断时同样遵循上述的症状、严重程度、病程和排除标准等要求。
治疗方面
恐怖症: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是治疗恐怖症的常用方法,对于特定恐怖症,可通过暴露疗法,让患者逐渐接触恐惧对象,同时结合认知重构,改变患者对恐惧对象的不合理认知。例如对于害怕蜘蛛的患者,先让患者观看蜘蛛的图片,逐渐过渡到接触蜘蛛模型,再到接触真实的蜘蛛,在这个过程中帮助患者认识到蜘蛛一般不会对自己造成伤害,从而减轻恐惧。对于社交恐怖症,可采用社交技能训练和暴露练习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患者的社交自信和应对社交情境的能力。
系统脱敏疗法:也是常用的方法,通过建立焦虑等级,让患者在放松状态下逐渐接触恐惧刺激,从最低等级的恐惧情境开始,逐步脱敏。比如对于广场恐怖症患者,先建立从在家附近活动到逐渐到较远广场活动的焦虑等级,然后引导患者在放松时依次接触这些情境,缓解恐惧情绪。在儿童治疗中,心理治疗需要考虑儿童的接受程度,采用更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比如利用游戏等形式开展认知行为疗法,让儿童更容易配合治疗。
药物治疗:可使用抗焦虑药物等,如苯二氮类药物,但药物治疗通常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且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对于儿童要谨慎选择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方法。
恐惧症(恐怖症旧称):治疗方式与恐怖症相同,心理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药物治疗作为辅助,治疗原则和方法没有因名称变化而改变,都是基于循证医学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对治疗的影响,例如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因生理周期等因素对药物反应有所不同,需要医生密切关注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