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肾衰竭及其临床症状
肾衰竭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肾衰竭起病急,有少尿或无尿、多尿、恢复期等阶段及相应症状;慢性肾衰竭由慢性肾脏疾病进展而来,有消化系统、心血管、血液、呼吸、骨骼、神经、皮肤等多系统症状,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慢性肾衰竭发病风险,有基础肾脏疾病人群需密切监测肾功能早期干预。
一、肾衰竭的定义
肾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后期引起的肾功能部分或者全部丧失的一种病理状态。根据病程进展快慢可分为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急性肾衰竭起病急骤,通常是由于肾脏血流供应不足(如外伤、手术、大出血等)、肾脏本身的病变(如急性肾小管坏死)或尿路梗阻等原因引起;慢性肾衰竭则是由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慢慢进展而来,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随着病情的迁延,肾脏功能逐渐减退。
二、急性肾衰竭的临床症状
1.少尿或无尿期
尿量变化:尿量明显减少,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100ml为无尿。这是因为肾脏滤过功能急剧下降,导致尿液生成减少。
电解质紊乱:可出现高钾血症,表现为心率失常、肌肉无力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还可能出现低钠血症,引起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同时也会有高磷、低钙等电解质紊乱情况。
代谢性酸中毒:患者会有深大呼吸、食欲不振、嗜睡等表现,是由于体内酸性代谢产物积聚,而肾脏排酸能力下降导致酸碱平衡失调。
尿毒症症状: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的症状,如消化系统的恶心、呕吐、腹泻;心血管系统的高血压、心力衰竭;血液系统的贫血、出血倾向等。
2.多尿期
尿量增多: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开始增多,可由少尿期的每日几百毫升逐渐增加到数千毫升。此阶段肾脏的浓缩功能仍未完全恢复,所以尿液渗透压较低。
电解质紊乱:在多尿期早期,可能仍然存在高钾血症,随着尿量的进一步增多,又可能出现低钾血症,同时也可能有低钠、低钙等电解质紊乱,需要密切监测电解质水平。
其他表现:患者可能会有乏力、消瘦等表现,因为在少尿期患者进食减少,而多尿期虽然尿量增多,但身体仍处于恢复阶段,营养物质丢失较多。
3.恢复期
肾功能逐渐恢复:尿量恢复正常,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逐渐下降至正常范围。
身体状况改善:患者的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逐渐减轻,体力和精神状态逐步恢复,但部分患者可能仍会有不同程度的肾小管功能障碍,如尿浓缩功能差等。
三、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症状
1.消化系统
早期: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因为体内毒素积聚,影响了胃肠道的正常功能。
晚期:可出现口腔有尿臭味、消化道出血等情况,随着病情进展,胃肠道症状会逐渐加重。
2.心血管系统
高血压:慢性肾衰竭患者中高血压很常见,主要是由于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等原因引起。长期高血压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等。
心力衰竭:是慢性肾衰竭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之一,与水钠潴留、高血压、贫血等多种因素有关,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水肿、心悸等症状。
心包炎:分为尿毒症性心包炎和透析相关性心包炎,患者可出现胸痛、心包摩擦音等表现。
3.血液系统
贫血:几乎所有的慢性肾衰竭患者都会出现贫血,主要是由于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铁利用障碍、毒素抑制骨髓造血等原因引起,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
出血倾向:患者可能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表现,与血小板功能异常、凝血因子减少等有关。
4.呼吸系统
尿毒症肺炎:可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与毒素潴留、肺淤血等有关。
胸膜炎:患者可出现胸痛、胸腔积液等表现。
5.骨骼系统
肾性骨病:包括纤维囊性骨炎、骨软化症、骨质疏松症等,儿童患者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表现为骨骼疼痛、畸形等,主要是由于钙磷代谢紊乱、维生素D缺乏等原因引起。
6.神经系统
早期:患者可有乏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晚期:可出现嗜睡、抽搐、昏迷等尿毒症脑病表现,还可能有周围神经病变,如肢体麻木、刺痛等。
7.皮肤
患者皮肤可出现瘙痒,与毒素潴留、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有关,皮肤还可能变得干燥、晦暗。
8.代谢紊乱
糖代谢紊乱:部分患者可出现糖耐量减退,与胰岛素抵抗等有关。
脂代谢紊乱:患者多有高脂血症,与脂质代谢异常有关。
不同年龄、性别的肾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可能在表现程度等方面有一定差异,但总体的病理生理基础是相似的。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血压、高血糖、高蛋白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慢性肾衰竭的发病风险,在肾衰竭患者中需要调整生活方式来配合治疗。有肾脏疾病病史的患者如果不积极治疗,更容易进展为肾衰竭,所以对于有基础肾脏疾病的人群要密切监测肾功能,早期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