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的症状
糖尿病肾病早、中、晚期的症状表现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早期症状有微量白蛋白尿、夜尿增多、水肿;中期会出现大量蛋白尿、血压升高、贫血;晚期表现为肾功能衰竭、心血管并发症、电解质紊乱。特殊人群中,老年患者肾脏储备差、症状不典型,用药需谨慎;糖尿病孕妇发病风险高,要密切监测指标;儿童患者虽发病少,但血糖控制不佳也可能患病,治疗应避免用肾毒性药物。
一、早期症状
1.微量白蛋白尿: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但通过检测尿液可发现微量白蛋白尿。这是糖尿病肾病最早出现的临床证据,提示肾脏的滤过功能已经开始受损。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白蛋白的排泄量很低,当尿白蛋白排泄率持续在30300mg/24h时,就被认为是微量白蛋白尿。年龄较大、血糖控制不佳、病程较长、有高血压家族史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微量白蛋白尿。
2.夜尿增多:肾脏的浓缩功能在糖尿病肾病早期可能就会受到影响,导致夜尿次数增多。一般来说,正常人夜间排尿次数为02次,如果糖尿病患者夜间排尿次数超过2次,且尿量增多,就需要警惕肾脏功能的改变。这种症状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更为常见,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肾脏本身的功能也会逐渐减退,糖尿病的影响会进一步加重肾脏功能的损伤。
3.水肿:部分患者在早期可能会出现轻度的水肿,通常表现为眼睑或下肢的轻微浮肿,早晨起床时眼睑浮肿较为明显,活动后可稍有减轻。水肿的出现与肾脏的排水功能下降以及蛋白质漏出导致的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关。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可能会加重水肿的程度,而长期站立或久坐的生活方式也会使下肢水肿更加明显。
二、中期症状
1.大量蛋白尿:随着病情的进展,肾脏的滤过屏障受损加重,会出现大量蛋白尿。尿中可出现泡沫,且泡沫长时间不消失。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3.5g,此时患者的血浆白蛋白水平会明显下降,出现低蛋白血症。大量蛋白尿的出现提示肾脏病变已经较为严重,需要及时治疗。长期大量蛋白尿会进一步加重肾脏的损伤,加速肾功能的恶化。
2.血压升高:糖尿病肾病患者常常会合并高血压,血压升高会进一步加重肾脏的负担,形成恶性循环。血压升高的程度因人而异,一般收缩压和舒张压都会升高。高血压的发生与肾脏的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等因素有关。年龄较大、有高血压家族史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高血压,且血压控制相对较为困难。
3.贫血:由于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以及大量蛋白尿导致铁、维生素B12、叶酸等造血原料丢失,患者会出现贫血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慌等。贫血的程度与肾功能损害的程度相关,肾功能越差,贫血越明显。老年患者和女性患者对贫血的耐受性相对较差,贫血症状可能会更加突出。
三、晚期症状
1.肾功能衰竭:糖尿病肾病晚期,肾脏功能严重受损,无法维持正常的代谢和排泄功能,导致血肌酐、尿素氮等毒素水平升高,出现肾功能衰竭。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皮肤瘙痒等症状,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肾功能衰竭的患者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
2.心血管并发症:晚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如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这是因为糖尿病和肾病共同作用导致血管病变加重,血管弹性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心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老年患者和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患者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更高。
3.电解质紊乱:肾脏调节电解质平衡的功能在晚期严重受损,会出现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低钙血症等。高钾血症可导致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严重后果,低钙血症可引起手足抽搐、骨痛等症状。电解质紊乱的发生与患者的饮食、肾功能状态以及是否使用影响电解质代谢的药物等因素有关。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肾脏储备功能较差,更容易发生糖尿病肾病,且症状可能不典型。在出现夜尿增多、轻度水肿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由于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用药时需要特别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
2.孕妇:糖尿病孕妇发生糖尿病肾病的风险较高,且会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孕期应密切监测血糖、血压、尿蛋白等指标,定期进行产检。如果出现水肿、蛋白尿等症状,应及时与妇产科医生和肾内科医生沟通,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3.儿童:儿童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相对较少,但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也可能会出现肾脏病变。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排尿情况、生长发育情况,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儿童的肾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在治疗过程中应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潜在毒性的药物,尽量采用胰岛素等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控制血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