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下血肿保守治疗
硬膜下血肿保守治疗有适用情况,包括不同年龄患者的不同适用情形;需监测意识状态、神经系统体征、头颅CT等指标,意识状态恶化等提示病情加重,头颅CT复查可观察血肿变化;有一般支持治疗和药物治疗辅助等措施;预后有差异,儿童预后相对较好、老年较差,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情况并体现人文关怀
一、硬膜下血肿保守治疗的适用情况
硬膜下血肿保守治疗适用于一些特定情况,比如血肿量较少的患者,一般急性硬膜下血肿如果CT显示血肿厚度小于10mm、中线移位小于5mm,且患者意识清楚、没有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时可考虑保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对于症状较轻、血肿量不是特别大(如血肿量在30-50ml左右,且患者一般状况较好)的患者也可尝试保守治疗。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的适用情况有所差异,儿童患者保守治疗需更加谨慎,因为儿童颅骨弹性较好,血肿形成相对缓慢,但也要根据具体的血肿量、临床表现等综合判断;老年患者由于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保守治疗时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血肿的吸收以及病情的发展。
二、保守治疗的监测指标及意义
1.意识状态监测
意识状态是非常重要的监测指标,通过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来评估。如果患者意识状态进行性恶化,如从清醒逐渐出现嗜睡、昏睡甚至昏迷,提示病情可能加重,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意识状态的变化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反应迟钝等,老年患者可能表现为原本的认知功能减退加重等。
2.神经系统体征监测
包括肢体运动、感觉等方面的检查。例如观察患者肢体是否出现无力、抽搐、感觉异常等情况。如果发现患者一侧肢体肌力进行性下降,可能提示血肿有扩大趋势或者对脑组织压迫加重。不同年龄患者的神经系统体征表现特点不同,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其体征变化可能更难早期发现,需要医护人员更加细致地观察;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所以在监测神经系统体征时要注意与基础疾病相鉴别。
3.头颅CT复查
定期进行头颅CT检查来观察血肿的变化情况。一般在保守治疗开始后的24-48小时内要复查CT,以了解血肿是否有扩大。如果血肿没有扩大甚至逐渐吸收,说明保守治疗有一定效果;如果血肿有明显扩大,达到手术指征则需要及时改为手术治疗。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头颅CT复查的频率可能根据病情有所调整,儿童患者由于头颅CT辐射的影响相对需要更加谨慎评估复查的必要性,但病情需要时仍要及时复查;老年患者如果合并有辐射敏感相关问题(虽然头颅CT辐射剂量相对在安全范围内,但仍需综合考虑),也要根据病情决定复查间隔等。
三、保守治疗的措施
1.一般支持治疗
包括保持患者安静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剧烈咳嗽等可导致颅内压升高的因素。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要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相对合适的范围,一般收缩压控制在150mmHg左右较为适宜,但具体要根据患者基础血压情况调整,避免血压过高加重出血或过低影响脑灌注。不同年龄患者的休息环境要求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需要营造安静、舒适且安全的休息环境,避免磕碰等意外;老年患者的休息环境要注意防滑等安全措施,同时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供给,根据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方案,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的摄入,以利于机体恢复。
2.药物治疗辅助
可使用一些药物来促进血肿吸收等,如脱水降颅压药物(虽然不具体提及药物剂量等,但要知道有这类药物),通过降低颅内压来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但要注意药物的使用对不同年龄患者的影响,儿童患者使用脱水降颅压药物时要更加关注水电解质平衡等情况,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对药物的代谢和调节能力与成人不同;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存在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在使用药物时要更加谨慎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适用性。
四、保守治疗的预后及注意事项
1.预后情况
部分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预后,血肿逐渐吸收,神经系统功能逐渐恢复。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肿吸收不良、病情反复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的预后差异较大,儿童患者如果早期发现并及时采取合适的保守治疗,预后相对较好,但仍有少数可能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老年患者由于基础疾病多,预后相对较差,出现并发症的风险较高。
2.注意事项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是关键,医护人员和家属都要掌握观察要点。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者,家属要更加细心观察孩子的日常表现,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老年患者家属要协助医护人员做好患者的各项基础护理,如定时翻身预防压疮等。同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交代保守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让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体现人文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