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的产生与多种原因相关,包括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病理类型多样、受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等影响)、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等,与病程、自身免疫等有关)、肾小管-间质疾病(药物性、感染相关性间质性肾炎等,与用药、感染等有关)以及其他原因(剧烈运动可致一过性蛋白尿,高血压肾损害可因长期高血压致肾小动脉硬化出现蛋白尿)。
一、肾小球疾病相关原因
1.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病理类型多样:例如微小病变型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肾小球足细胞的损伤有关,免疫荧光检查常无明显免疫复合物沉积,电镜下可见肾小球足突广泛融合。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理上表现为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不同程度的弥漫增生,可引起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蛋白尿。膜性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中常见的病理类型,病理特点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上皮侧有大量免疫复合物沉积,基底膜增厚,滤过膜屏障功能破坏,出现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常以白蛋白为主,3个加号较为常见。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病变呈局灶、节段分布,表现为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硬化、玻璃样变等,可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异常,出现蛋白尿。
年龄与性别影响:不同年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好发类型有所不同。儿童时期微小病变型肾病相对多见;中青年则膜性肾病等相对常见。性别方面,某些肾小球肾炎的发病可能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一些特定类型中可能有一定倾向,不过总体差异不显著。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劳累、感染等可能诱发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加重蛋白尿情况。有相关病史如曾有过链球菌感染等,可能增加患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风险。
2.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糖尿病肾病:多见于糖尿病病史较长的患者,一般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其发病机制与高血糖导致的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多元醇途径激活、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等有关。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出现蛋白尿,早期可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逐渐发展为大量蛋白尿,3个加号也可能出现。糖尿病患者的年龄越大,发生糖尿病肾病的风险越高,男性和女性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上无明显严格性别差异,但糖尿病本身对女性生殖系统等也有影响,可能间接影响整体健康状况。生活方式中高糖饮食、运动不足等会加重糖尿病病情,进而加重蛋白尿。
狼疮性肾炎:好发于育龄女性,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的表现。其发病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体内产生大量自身抗体,攻击肾小球等肾脏组织,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出现蛋白尿。患者除蛋白尿外,常伴有发热、皮疹、关节痛等多系统受累表现。年龄上育龄女性相对高发,男性也可患病,但相对较少。生活方式中感染、紫外线暴露等可能诱发狼疮性肾炎活动,导致蛋白尿加重。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的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蛋白尿情况。
二、肾小管-间质疾病相关原因
1.间质性肾炎
药物性间质性肾炎:某些药物如抗生素(如青霉素类、磺胺类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等可引起间质性肾炎。药物通过免疫反应、直接毒性作用等损伤肾小管-间质,导致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和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变,出现蛋白尿。不同年龄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不同,儿童使用某些药物更需谨慎,避免因药物性间质性肾炎导致蛋白尿。生活方式中不合理用药、自行滥用药物等可能增加药物性间质性肾炎的发生风险,有长期用药史的患者要警惕药物性间质性肾炎导致的蛋白尿。
感染相关性间质性肾炎:细菌、病毒等感染可累及肾小管-间质,引发炎症反应。例如肾盂肾炎,由细菌感染引起,炎症累及肾小管-间质,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导致蛋白尿产生。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的病原体可能不同,儿童泌尿系统感染相对常见,且如果治疗不及时容易累及肾小管-间质导致蛋白尿。女性由于解剖结构特点,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进而引发感染相关性间质性肾炎出现蛋白尿。病史中有泌尿系统感染未规范治疗的患者,复发时更易出现蛋白尿加重情况。
三、其他原因
1.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后可能出现一过性蛋白尿,称为运动性蛋白尿。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剧烈运动时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有关。一般在剧烈运动后数小时内出现蛋白尿,休息后可逐渐缓解。不同年龄人群剧烈运动后的反应不同,儿童的肾脏代偿功能相对较弱,剧烈运动后更易出现一过性蛋白尿,但多数可自行恢复。生活方式中长期缺乏运动后突然剧烈运动更容易导致运动性蛋白尿。
2.高血压肾损害: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肾小动脉硬化,影响肾脏的血流灌注和肾小球功能。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出现蛋白尿。高血压患者的年龄越大,病程越长,发生高血压肾损害的风险越高,男性和女性在高血压肾损害导致蛋白尿的发病上无明显严格性别差异,但高血压对女性心脑血管等其他系统也有影响,会间接影响肾脏情况。有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蛋白尿3个加号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