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先天性因素有颅内动脉瘤(与先天性血管壁结构缺陷等有关,成年人中相对常见,女性略多,长期高血压、吸烟等增加风险)和脑血管畸形(青少年中相对多见,先天性发育异常导致,血压波动大时破裂风险增加);后天性因素有高血压(长期高血压致血管病变等,各年龄段可发生,不良生活方式增加风险)、动脉硬化(多见于中老年人,不良生活方式加速进程)、外伤(头部外伤可致脑血管破裂,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高风险人群及缺乏安全防护易出现)、感染(颅内感染累及脑血管致破裂出血)、凝血功能障碍(血液疾病或长期服影响凝血药致凝血异常易出血)、肿瘤(颅内富含血管肿瘤侵蚀周围血管致破裂出血)。
一、先天性因素
(一)颅内动脉瘤
1.发病机制: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约占所有病因的50%-85%。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壁异常突起形成的囊袋状结构,其发生与先天性血管壁结构缺陷有关,例如胚胎发育过程中动脉壁中层平滑肌缺乏,导致局部血管壁薄弱,在血流动力学等因素作用下逐渐膨出形成动脉瘤。随着动脉瘤增大,其破裂风险增加,当动脉瘤破裂时,血液会流入蛛网膜下腔引发疾病。
2.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动脉瘤的发生在各年龄段均可出现,但在成年人中相对常见。一般来说,女性略多于男性。长期高血压、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动脉瘤的形成和破裂风险。高血压会使血管壁承受更大压力,加速动脉瘤的发展;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正常功能,促进动脉瘤形成。
(二)脑血管畸形
1.发病机制:脑血管畸形包括动静脉畸形等,也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胚胎发育时期血管发育异常,导致动脉和静脉之间形成异常的交通血管,这些异常血管壁较薄,容易破裂出血。动静脉畸形中的血管结构紊乱,血液流动的力学环境异常,使得血管破裂的可能性增加,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相应症状。
2.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脑血管畸形在青少年中相对较多见。性别差异不十分显著,但其发生与生活方式关系不大,主要是先天性发育异常导致。不过,有脑血管畸形的人群如果存在血压波动较大等情况,会增加破裂风险。
二、后天性因素
(一)高血压
1.发病机制:长期高血压会使脑内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等病变,导致血管壁弹性减退,形成微动脉瘤,微动脉瘤破裂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还会破坏脑血管的自动调节机制,使脑血管更容易受到血流冲击而破裂,据相关研究统计,高血压患者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风险比血压正常人群高数倍。
2.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高血压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且男性和女性患病概率无明显绝对差异,但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的患病率逐渐升高。长期高盐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会显著增加高血压的发生风险,进而增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性。
(二)动脉硬化
1.发病机制:动脉硬化使血管壁增厚、变硬,弹性降低,血流对血管壁的冲击力增大,容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动脉硬化会使脑血管的顺应性下降,当血压波动时,血管更易受损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引发疾病。
2.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动脉硬化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血管壁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升高。男性和女性在动脉硬化的发生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良生活方式如高脂饮食、吸烟、酗酒等会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从而增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风险。
(三)外伤
1.发病机制:头部外伤,如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头部撞击等,可能直接导致脑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外伤引起的脑血管损伤程度取决于外力的大小和作用部位,严重的外伤可使脑血管撕裂,血液迅速进入蛛网膜下腔。
2.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外伤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尤其在从事高风险职业(如建筑工人、运动员等)或经常发生交通事故的人群中更易出现。男性在一些高风险活动中的参与度相对较高,可能相对更易因外伤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但这并非绝对,女性在相应高风险场景下也会面临外伤风险。生活方式中缺乏安全防护措施等会增加外伤发生的概率,进而增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风险。
(四)其他因素
1.感染:某些颅内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等,炎症可累及脑血管,导致血管壁受损、脆弱,容易破裂出血。例如细菌性脑膜炎,炎症因子会破坏脑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使脑血管破裂的可能性增加,进而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
2.凝血功能障碍: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友病、白血病等)或长期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抗凝剂)的人群,凝血功能异常,血管破裂后不易止血,容易发生出血,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这类人群的凝血机制存在问题,即使是轻微的血管损伤也可能导致较严重的出血情况。
3.肿瘤:颅内肿瘤,尤其是富含血管的肿瘤,肿瘤组织生长过程中可能侵蚀周围血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例如一些血管母细胞瘤等,肿瘤周围的血管受到肿瘤的压迫、侵蚀,容易发生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引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