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慢性失眠
慢性失眠是持续时间较长、每周至少出现3次且持续3个月以上的睡眠障碍,有睡眠及日间功能受影响等临床表现,发病与生理、心理、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相关,评估可用睡眠日志、问卷调查、多导睡眠图等方法,治疗原则是以非药物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不同人群如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女性、男性有各自慢性失眠特点及注意事项。
慢性失眠的临床表现
睡眠方面:患者难以入睡,可能躺在床上很长时间仍无法进入睡眠状态;或者睡眠容易中断,夜间频繁醒来,醒来后难以再次入睡;还可能出现早醒的情况,比正常起床时间提前醒来,且醒来后无法再入睡。
日间功能影响:由于夜间睡眠质量不佳,患者在白天会感到疲劳、困倦,注意力难以集中,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情绪方面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长期的慢性失眠还可能增加患其他心理疾病的风险;身体方面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食欲减退等不适症状。
慢性失眠的发病原因
生理因素:年龄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睡眠结构会发生变化,老年人更容易出现慢性失眠。例如,老年人的睡眠时间通常会减少,睡眠浅,夜间醒来次数增多。一些疾病也可能导致慢性失眠,如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这些疾病会引起身体的不适,从而干扰睡眠。
心理因素:长期的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是导致慢性失眠的常见原因。例如,工作压力过大、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如亲人离世、离婚等)会使人们处于持续的紧张状态,大脑无法放松,进而影响睡眠。性格因素也有一定影响,性格内向、敏感、情绪不稳定的人相对更容易出现慢性失眠。
环境因素:睡眠环境的改变,如噪音、光线过强、温度不适等,都可能干扰睡眠。例如,新的居住环境不适应,或者工作环境嘈杂,都可能导致入睡困难或睡眠中断。
生活方式因素: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是慢性失眠的诱因。例如,睡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导致睡眠节律紊乱;大量饮酒、吸烟或睡前饮用咖啡、浓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饮品,也会对睡眠产生不良影响。
慢性失眠的评估方法
睡眠日志:患者需要记录每天的睡眠情况,包括上床时间、入睡时间、夜间醒来次数、醒来时间、起床时间等,通过连续记录一段时间(通常为1-2周)的睡眠日志,医生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睡眠模式和失眠的特点。
问卷调查:使用一些标准化的问卷调查表,如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通过患者对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等多个方面的自我评估,来判断是否存在失眠以及失眠的严重程度。
多导睡眠图(PSG):这是一种较为客观的评估方法,通过在患者睡眠时监测脑电、眼电、肌电等多项生理指标,来准确地记录睡眠过程中的脑电活动、睡眠阶段转换等情况,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睡眠障碍以及睡眠障碍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慢性失眠的治疗原则
非药物干预为主:首先推荐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改善睡眠卫生习惯,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固定上床和起床时间;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冥想等,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促进睡眠;认知行为治疗(CBT-I)是治疗慢性失眠的重要非药物手段,包括睡眠限制、刺激控制、认知矫正等方法,通过改变患者对睡眠的认知和行为习惯来改善睡眠。
药物治疗为辅:对于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考虑药物治疗。但药物治疗需要谨慎使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如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等。不过,药物治疗一般作为短期辅助手段,长期使用可能会有依赖性等副作用。
不同人群慢性失眠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慢性失眠可能与学习压力、电子设备使用、生活作息不规律等因素有关。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控制孩子睡前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间,营造有利于睡眠的家庭环境。例如,保证孩子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根据年龄不同,小学生每天需要10-12小时睡眠,中学生需要9-10小时睡眠等,避免给孩子过大的学习压力,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影响睡眠的问题。
老年人:老年人慢性失眠较为常见,与生理功能衰退、慢性疾病等因素相关。家属要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帮助老年人管理慢性疾病,提供舒适的睡眠环境,鼓励老年人适当进行日间活动,但避免日间睡眠过长影响夜间睡眠。同时,要注意老年人用药情况,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睡眠,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女性:女性在月经周期、孕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更容易出现慢性失眠。月经前期由于激素变化可能会出现情绪波动和睡眠问题;孕期由于身体不适、心理压力等因素容易失眠;哺乳期需要照顾婴儿,睡眠被频繁打断,也容易导致失眠。女性在这些特殊时期要注意心理调节,家人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帮助女性缓解压力,创造相对安静的休息环境。
男性:男性慢性失眠可能与工作压力、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男性通常工作负担较重,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加上可能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熬夜等,容易引发慢性失眠。男性需要注意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学会减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