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虚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导致,先天因素包括遗传倾向、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后天因素涉及饮食、情志、生活方式、疾病等方面;年龄与性别因素也有影响,儿童喂养不当、青少年劳累易气血虚,中老年脾胃衰退、肝肾亏虚易气血虚,女性特殊生理过程易致气血损耗。
一、先天因素
1.遗传倾向:若父母存在气血虚相关的体质特点,可能通过遗传因素使子代在胚胎发育阶段就存在气血生成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例如家族中多人有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等气血虚表现,子代发生气血虚的概率相对较高,这与基因层面可能影响气血生成相关功能有关。
2.早产或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由于在母体内生长发育时间不足,各脏腑功能相对未充分成熟,尤其是与气血生成密切相关的脾胃、肾等脏腑功能不完善,出生后气血化生来源受限;低出生体重儿同样在营养储备及脏腑功能发育上存在一定缺陷,影响气血的正常生成与充养。
二、后天因素
1.饮食因素
膳食结构不合理:长期摄入过于精细的食物,如精米白面等,会导致维生素B族、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缺乏,而这些营养物质对气血生成过程中的物质代谢等有重要作用。例如缺乏维生素B12会影响红细胞的生成,进而影响气血的生成;长期偏食、挑食,如只爱吃肉类而不吃蔬菜、水果等,会造成营养摄入不均衡,蛋白质、铁、叶酸等造血相关营养物质缺乏,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长期缺铁会引起缺铁性贫血,导致气血虚;过度节食减肥,会使机体摄入的热量及营养物质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气血生成所需的物质基础,长期可导致气血亏虚。
饮食不规律:经常饥一顿饱一顿,会使脾胃功能受损。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失常则运化水谷精微的能力下降,无法将摄入的食物转化为充足的气血。例如长期暴饮暴食,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脾胃运化失职,气血生成减少;不定时进餐,会打乱脾胃的正常运化节律,影响脾胃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进而影响气血生成。
2.情志因素
长期情志不舒:如长期焦虑、抑郁、悲伤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而肝主疏泄与气血的运行和调节密切相关。肝失疏泄会导致气机不畅,进而影响气血的生成、运行与分配。例如长期抑郁的人,往往会出现胁肋胀痛、食欲不振等症状,这是因为肝郁气滞影响了脾胃的运化功能,从而影响气血生成;情绪过度紧张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影响激素分泌及气血的正常代谢,长期可耗伤气血。
3.生活方式因素
过度劳累:包括体力劳动过度和脑力劳动过度。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会消耗大量气血;长期用脑过度,如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学习等,会使心气耗伤,因为心主神明,思虑过度则耗伤心血,导致气血不足。例如IT行业长期加班的人群,由于长时间坐着用脑,容易出现神疲乏力、心悸气短等气血虚表现;重体力劳动者长期过度消耗体力,会出现面色苍白、气短懒言等气血虚症状。
缺乏运动:运动量过少会使气血运行不畅,脾胃运化功能减弱。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脾胃功能,若长期不运动,会导致气血生成不足且运行滞涩。例如长期久坐不动的办公室人群,往往会出现肢体倦怠、肥胖等情况,肥胖又可能进一步影响气血运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气血虚;缺乏运动还会使心肺功能减弱,影响氧气的运输及气血的生成。
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会损伤气血。夜间是人体气血回流、脏腑休息调养的重要时间,熬夜会打破气血运行的正常节律,影响肝脏的藏血功能及脾胃的运化功能。例如长期熬夜的人,容易出现面色晦暗、头晕目眩等气血虚症状;熬夜还会影响激素的正常分泌,进而影响气血的生成与调节。
4.疾病因素
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慢性肝炎、慢性肾炎、恶性肿瘤等。慢性肝炎患者,肝脏功能受损,影响气血的生成与代谢;慢性肾炎患者长期蛋白尿、水肿等,会导致正气耗伤,气血生化无源;恶性肿瘤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由于肿瘤细胞的过度增殖消耗大量营养物质,且疾病本身及治疗过程(如化疗等)会损伤脾胃功能,影响气血生成,长期可出现气血虚表现,如消瘦、乏力、面色萎黄等。
失血过多:急性大量失血,如外伤大出血、女性月经过多等。外伤大出血会使血液骤失,导致气血亏虚;女性长期月经过多,会耗伤气血,出现面色苍白、头晕心慌等气血虚症状。例如产后大出血的女性,若恢复不佳,容易出现气血虚的一系列表现;子宫肌瘤导致长期月经过多的女性,也可能逐渐出现气血虚的情况。
其他慢性疾病:如慢性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导致气血生成不足;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会使机体代谢减缓,气血生化及运行功能受到影响,出现畏寒肢冷、乏力等气血虚表现。
三、年龄与性别因素影响
1.年龄
儿童:婴幼儿时期脏腑娇嫩,脾胃功能尚未健全,若喂养不当,容易出现气血虚。例如母乳喂养不足或人工喂养不当的婴儿,可能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面色苍白等气血虚表现;儿童时期如果挑食、偏食,也会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入,进而影响气血生成。青少年时期若学习压力大、过度劳累,容易耗伤心脾之气,出现气血虚,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易疲劳等。
中老年:随着年龄增长,脾胃功能逐渐衰退,运化能力下降,气血生成减少;同时,肝肾亏虚也是中老年气血虚的常见原因,肝血不足则肢体失养,肾精亏虚则骨髓生化不足,从而导致气血虚,出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须发早白等表现。
2.性别
女性:女性有月经、妊娠、分娩、哺乳等特殊生理过程,这些过程容易导致气血损耗。如月经期间失血,若不能及时补充营养,容易出现气血虚;妊娠期间胎儿生长发育需要消耗大量气血,若孕妇营养摄入不足或体质虚弱,容易出现气血虚;分娩过程中失血及体力消耗,产后若调理不当,容易气血亏虚;哺乳期乳汁分泌也会耗伤气血,若哺乳期营养跟不上,更容易出现气血虚表现,如面色萎黄、乳汁不足、乏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