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般治疗涵盖饮食调整(依肾功能调蛋白质、钠盐、钾磷等摄入)和休息活动调整(急性期适当休息,稳定期适度有氧运动);病因治疗针对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采取相应治疗;对症治疗包括利尿消肿、控制血压;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治疗各有注意要点,需兼顾药物安全性、相互作用、营养等多方面。
一、一般治疗
1.饮食调整:
蛋白质摄入: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摄入量,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一般建议优质低蛋白饮食,如肾小球滤过率(eGFR)在60-90ml/(min·1.73m2)时,蛋白质摄入量可控制在0.8g/(kg·d)左右;eGFR<60ml/(min·1.73m2)时,可进一步降至0.6g/(kg·d)左右,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瘦肉等占比应较高,因为其含有人体必需氨基酸,相对植物蛋白更利于维持营养且可减少含氮代谢废物生成。
钠盐摄入: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控制在3-5g,有助于控制血压,减轻水肿,因为钠盐摄入过多会导致水钠潴留,加重蛋白尿及水肿情况,尤其对于合并高血压的蛋白尿患者更为重要。
钾、磷等摄入:根据肾功能调整钾、磷摄入,若存在高钾血症或高磷血症,需限制含钾、磷丰富的食物摄入,如香蕉、坚果、动物内脏等,以维护体内电解质和矿物质平衡,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2.休息与活动:
急性期:蛋白尿患者若处于急性发作期,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等,应适当休息,减少活动量,保证充足睡眠,有利于机体恢复,因为过度活动可能会加重肾脏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蛋白尿进一步增多。
稳定期:病情稳定后,可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根据自身情况适度)等,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20-30分钟,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代谢,但要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过度劳累影响肾脏功能。
二、病因治疗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多与链球菌感染后免疫反应有关,主要治疗是休息、对症治疗,如利尿消肿(可使用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等,但需根据病情调整剂量)、控制血压(可选用ACEI或ARB类药物,如卡托普利、氯沙坦等,这类药物不仅能降压,还能减少蛋白尿,因为它们可以通过扩张出球小动脉,降低肾小球内高压,从而减少尿蛋白漏出),一般预后较好,大部分患者蛋白尿可在数月内消失。
慢性肾小球肾炎:需长期治疗,除上述一般治疗外,继续使用ACEI或ARB类药物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同时注意保护肾功能,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定期监测肾功能、尿常规等指标,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部分患者可能逐渐进展为肾衰竭。
肾病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3.5g/d)、低蛋白血症等。治疗常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通过抑制免疫炎症反应减少蛋白尿,一般起始剂量要足,使用一段时间后逐渐减量;对于激素抵抗或依赖的患者,可加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但免疫抑制剂有一定副作用,如骨髓抑制、肝损害等,需密切监测血常规、肝功能等指标。同时要注意防治并发症,如感染(需预防接种、增强免疫力等)、血栓形成(可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等)等。
2.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糖尿病肾病:
首先要严格控制血糖,可选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如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餐后血糖<10.0mmol/L等,同时使用ACEI或ARB类药物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对于晚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若出现肾衰竭则需考虑肾脏替代治疗。
狼疮性肾炎:
多见于女性,治疗主要是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等,根据病情活动度调整药物剂量,同时要监测狼疮活动指标,如抗核抗体、补体等,积极控制狼疮病情以减少蛋白尿,不同患者病情差异大,治疗方案需个体化。
三、对症治疗
1.利尿消肿:当蛋白尿患者出现明显水肿时,可使用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呋塞米等,但要注意监测电解质,避免出现低钾、低钠等电解质紊乱情况,尤其是长期使用利尿剂的患者,儿童使用利尿剂需更加谨慎,要严格按照体重等计算剂量,防止发生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2.控制血压:ACEI或ARB类药物除了减少蛋白尿外,对控制血压也有重要作用,对于蛋白尿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老年患者可适当放宽至150/90mmHg以下,但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儿童高血压合并蛋白尿时,选择降压药物要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肾功能影响小且不影响儿童生长的药物。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蛋白尿原因可能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遗传性肾病等有关,治疗时要更加注重药物的安全性和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如使用激素时要密切观察对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的影响,选用免疫抑制剂时要权衡利弊,非药物治疗方面要保证儿童充足营养,根据病情适当安排活动量,定期监测儿童的肾功能、尿常规及生长发育指标。
2.老年人:老年人蛋白尿可能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等多种原因有关,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使用ACEI或ARB类药物时要注意监测肾功能和血钾,防止出现高钾血症等不良反应,饮食调整要兼顾营养需求和肾脏负担,活动量要根据身体状况适度调整,避免过度劳累和感染等诱发因素。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出现蛋白尿需警惕子痫前期等情况,治疗时要谨慎用药,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根据病情进展决定是否终止妊娠等,要充分考虑妊娠对肾脏功能的影响以及治疗对母婴的双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