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相关慢性间质性肾炎的治疗包括停用致病药物、一般治疗(饮食调整、控制血压)、免疫抑制治疗(适用情况及药物选择)、并发症防治(贫血、肾性骨病)及特殊人群(儿童、老年、妊娠期患者)注意事项。确诊后立即停用致病药物,一般治疗中根据肾功能等调整饮食,控制血压至目标值,免疫抑制治疗针对免疫介导因素参与的情况,并发症需针对性防治,特殊人群治疗需谨慎调整。
一、停用相关致病药物
1.明确关键:一旦确诊药物相关慢性间质性肾炎,首要步骤是立即停用可能导致该病的相关药物。这是阻断病情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起始环节。不同患者所使用的致病药物各异,例如服用含马兜铃酸类中药可能致病,此时需果断停用此类中药;若因服用某些西药引发,则应停用相应西药。对于有明确用药史且怀疑与药物相关的患者,详细询问用药情况,精准找出致病药物并停用至关重要,这能从源头上阻止药物继续对肾脏间质造成损害。
二、一般治疗
1.饮食调整:
蛋白质摄入:根据患者肾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摄入量。若肾功能轻度受损,可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入,一般控制在0.8-1.0g/(kg·d)左右,选择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鸡蛋、牛奶等,以减少氮质血症的产生,减轻肾脏负担;若肾功能严重受损,蛋白质摄入量需进一步严格限制,可降至0.6g/(kg·d)以下,同时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以保证能量供应。例如,对于肾功能轻度受损的成年患者,每日蛋白质摄入中优质蛋白质应占较大比例,以维持身体基本营养需求又不加重肾脏代谢负担。
盐分摄入: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控制在3g以下,避免水肿和高血压的进一步加重。对于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严格限制钠盐摄入尤为重要,因为高盐饮食会导致水钠潴留,使血压进一步升高,加重肾脏损害。比如,烹饪时应尽量少用盐、酱油等含钠盐的调味品,可使用代盐等替代品,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水分摄入:根据患者尿量及有无水肿等情况调整水分摄入。若患者尿量正常且无明显水肿,水分摄入可基本与正常摄入量相当;若患者存在少尿或水肿,则需限制水分摄入,一般每日入量为前一日尿量加上500ml左右。例如,若患者前一日尿量为500ml,那么当日水分摄入应控制在1000ml左右,但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以保持体液平衡。
2.控制血压:
目标值: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应更严格,需低于130/80mmHg。选择具有保护肾脏作用的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这类药物不仅能降低血压,还能通过减少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高滤过状态,延缓肾脏疾病进展。例如,对于不伴有糖尿病的慢性间质性肾炎患者,可首选ACEI类药物,如贝那普利等,但需注意监测患者的肾功能及血钾水平,因为这类药物可能导致血钾升高及肾功能恶化等不良反应。
三、免疫抑制治疗
1.适用情况:对于某些免疫介导因素参与的药物相关慢性间质性肾炎,如药物引起的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转为慢性且存在免疫炎症反应时,可考虑免疫抑制治疗。例如,部分患者在停用致病药物后,仍存在较明显的肾脏间质炎症及免疫损伤表现,此时可根据具体病情评估是否使用免疫抑制剂。
2.药物选择: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有糖皮质激素等。如病情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一般起始剂量为泼尼松0.5-1.0mg/(kg·d),服用一段时间后根据病情逐渐减量。但使用免疫抑制剂时需谨慎评估其疗效与不良反应,因为免疫抑制剂可能带来感染、骨质疏松、血糖升高等多种不良反应。例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满月脸、水牛背等库欣综合征表现,还可能增加感染的易感性,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及身体状况。
四、并发症防治
1.贫血防治:
原因分析:慢性间质性肾炎患者由于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等原因,易出现肾性贫血。
治疗措施:可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同时补充铁剂等。促红细胞生成素一般皮下或静脉注射,根据患者血红蛋白水平调整剂量。例如,当患者血红蛋白低于100g/L时,可开始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并同时补充铁剂,如蔗糖铁等,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贫血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肾性骨病防治:
原因分析:慢性间质性肾炎患者可出现钙磷代谢紊乱及维生素D缺乏,进而导致肾性骨病。
治疗措施:补充钙剂、活性维生素D等。钙剂可选择碳酸钙等,活性维生素D可选择骨化三醇等。例如,给予患者碳酸钙补充钙剂,以纠正低钙血症,同时给予骨化三醇促进钙的吸收,维持钙磷代谢平衡,预防肾性骨病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需注意钙剂和活性维生素D的剂量调整,儿童患者使用时需更加谨慎,严格按照儿童的体重等情况计算合适剂量,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在药物相关慢性间质性肾炎治疗中需特别谨慎。首先,儿童的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避免使用对儿童肾功能有明显损害的药物。例如,在使用降压药物时,需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且能有效控制血压的药物,同时密切监测儿童的肾功能、血压及生长发育情况。在饮食方面,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合理调整蛋白质、盐分等的摄入量,保证儿童的营养需求同时不加重肾脏负担。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和身体耐受性与成人不同,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时,更要严格评估风险与收益,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药物相关慢性间质性肾炎治疗中需综合考虑。老年患者的肾功能减退,在选择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肾毒性,尽量选择对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在调整血压、纠正贫血等治疗时,要更加谨慎地调整药物剂量,因为老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性与年轻患者不同。例如,在使用ACEI或ARB类降压药物时,要密切监测老年患者的肾功能和血钾水平,防止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同时,老年患者的营养状况可能较差,在饮食调整方面要更加注重保证营养均衡,根据老年患者的消化功能等情况合理安排饮食。
3.妊娠期患者:妊娠期药物相关慢性间质性肾炎患者的治疗需格外小心。一方面要考虑药物对孕妇本身病情的控制,另一方面要最大程度保障胎儿的安全。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明显致畸或其他不良影响的药物。例如,在降压治疗时,可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降压药物,如甲基多巴等。在饮食调整方面,要在保证孕妇营养的同时,注意控制盐分等的摄入,避免影响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同时,要密切监测孕妇的肾功能及胎儿的发育情况,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