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间质性肾炎
间质性肾炎是累及肾间质和肾小管的肾脏疾病,分急性和慢性,病因多样,临床表现不同,诊断靠实验室、影像学及肾活检,治疗分去除病因、免疫抑制、对症支持等,儿童和老年间质性肾炎有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用药谨慎且监测发育,老年人需考虑多病共存及药物相互作用等。
间质性肾炎的分类及常见病因
急性间质性肾炎
药物相关:许多药物都可能导致急性间质性肾炎,例如抗生素中的青霉素类、磺胺类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药物引起的机制多是通过免疫反应等途径损伤肾间质和肾小管。比如某些抗生素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后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肾间质出现炎症细胞浸润,进而影响肾小管功能。
感染相关:细菌、病毒等感染可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例如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血行感染时,病原体可累及肾间质;病毒感染如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可直接侵犯肾间质和肾小管,导致炎症反应和肾小管损伤。
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像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肾间质等组织,引发炎症反应,从而导致急性间质性肾炎。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这些抗体可沉积在肾间质,激活免疫细胞,引起炎症损伤肾小管和间质。
慢性间质性肾炎
药物及毒物长期暴露:长期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如关木通等,马兜铃酸可长期损伤肾间质和肾小管,逐渐发展为慢性间质性肾炎。一些工业毒物如铅等长期接触,也会经血液循环到达肾脏,损伤肾间质和肾小管,导致慢性病变。
慢性感染:某些慢性细菌感染,如慢性肾盂肾炎反复发作,可逐渐破坏肾间质和肾小管,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病原体持续存在于肾组织中,不断刺激肾间质产生炎症反应,长期的炎症损伤导致肾小管功能逐渐减退,肾间质纤维化等改变。
代谢性疾病相关:如糖尿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引起肾间质微血管病变,导致肾间质缺氧、纤维化,进而损伤肾小管,引发慢性间质性肾炎。糖尿病患者肾间质中的细胞外基质成分改变,胶原纤维等增多,影响肾间质和肾小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间质性肾炎的临床表现
急性间质性肾炎
全身症状:常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表现。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皮疹可为斑丘疹等,关节痛可累及多个关节,这与免疫反应相关,因为很多急性间质性肾炎是由免疫介导的。
泌尿系统症状:患者可出现尿量改变,如少尿或非少尿性尿量减少,同时可伴有腰痛,这是由于肾间质炎症刺激肾包膜等结构引起。实验室检查可见尿常规异常,如出现蛋白尿、血尿、白细胞尿等,肾功能可在短期内出现异常,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
慢性间质性肾炎
肾小管功能异常表现:患者可出现夜尿增多,这是因为肾小管浓缩功能受损。还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表现为乏力、腹胀、心律失常等。例如低钾血症时,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患者会感觉四肢无力,严重时可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导致心律失常。
肾功能减退表现:慢性进展可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尿素氮逐渐升高,患者逐渐出现贫血、恶心、呕吐等尿毒症相关症状。随着病情进展,肾脏的排泄和内分泌等功能严重受损,影响机体多个系统的正常功能。
间质性肾炎的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急性间质性肾炎时可见蛋白尿、血尿、白细胞尿等,尿中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等;慢性间质性肾炎时可发现肾小管性蛋白尿,尿比重和尿渗透压降低等,反映肾小管浓缩稀释功能受损。
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尿素氮升高提示肾功能受损,通过计算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可评估肾功能减退的程度。
血液生化检查:可发现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如慢性间质性肾炎患者可能出现低钾、低钠等电解质异常。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了解肾脏的大小、形态等。急性间质性肾炎时肾脏可能无明显形态改变或轻度肿大;慢性间质性肾炎时可发现肾脏体积缩小等改变,有助于辅助诊断。
肾活检病理检查:是诊断间质性肾炎的金标准。通过肾活检可以观察肾间质和肾小管的病理改变,如急性间质性肾炎可见肾间质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慢性间质性肾炎可见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等特征性病理改变,从而明确诊断并鉴别不同类型的间质性肾炎。
间质性肾炎的治疗原则
急性间质性肾炎
去除病因:如果是药物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应立即停用相关药物;如果是感染引起的,应积极控制感染。例如停用导致过敏的抗生素后,部分患者的病情可逐渐缓解。
免疫抑制治疗:对于由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免疫介导因素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如糖皮质激素等,但具体用药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情况由医生决定。
对症支持治疗:针对患者出现的肾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等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水盐平衡等,必要时进行透析治疗帮助患者排出体内代谢废物等。
慢性间质性肾炎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由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引起的慢性间质性肾炎,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等,以延缓病情进展。例如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在合理范围,可减少高血糖对肾间质和肾小管的进一步损伤。
延缓肾功能恶化:使用一些药物延缓肾功能减退,如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这些药物除了可以降低血压外,还具有减轻肾间质纤维化、保护肾功能的作用。同时要注意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保护残存的肾功能。
对症治疗:针对患者出现的肾小管功能异常、尿毒症症状等进行对症治疗,如纠正电解质紊乱、治疗贫血等,对于进入终末期肾病的患者可考虑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等。
特殊人群间质性肾炎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间质性肾炎
特点:儿童间质性肾炎可能与感染、先天性代谢疾病等相关。例如某些病毒感染在儿童中引起间质性肾炎的机制可能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有关,感染后更易引发免疫反应损伤肾间质和肾小管。
注意事项:儿童用药需格外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导致肾损伤的药物。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肾功能和生长发育情况,因为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肾功能受损可能对其身体和智力发育产生影响。例如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时,要根据儿童的体重等准确计算用药剂量,避免因药物肾毒性影响儿童肾脏健康。
老年间质性肾炎
特点:老年人间质性肾炎常与多种慢性疾病共存,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这些基础疾病相互影响,导致间质性肾炎的诊断和治疗更为复杂。老年人的肾功能本身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退,发生间质性肾炎后肾功能恶化的速度可能更快。
注意事项:老年人用药要考虑多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肾功能的影响,尽量选择肾毒性小的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因为老年人对药物和电解质紊乱的耐受性较差。例如老年人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时,更容易出现肾间质损伤等不良反应,所以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谨慎使用此类药物。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综合治疗基础疾病和间质性肾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