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衰竭是怎么引起的
急性肾衰竭的因素包括肾前性、肾性、肾后性。肾前性因素有血容量不足(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机制是肾脏灌注压下降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和心输出量减少(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机制是肾脏血液灌注量减少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性因素中肾小球疾病(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机制是肾小球滤过膜受损、通透性改变及滤过率下降)和肾小管间质疾病(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机制是肾小管功能障碍及间质改变影响肾脏功能);肾后性因素中尿路结石(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机制是阻塞尿路致肾盂内压力升高影响肾脏结构功能)和尿路狭窄(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机制是尿液排出受阻致肾盂内压力升高影响肾脏血液循环和滤过功能)。
1.血容量不足:
年龄因素:婴幼儿及老年人由于自身生理特点,体液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血容量不足。例如婴幼儿身体含水量相对较高,但肾脏浓缩稀释功能不完善,若有呕吐、腹泻等情况,体液丢失后较难维持正常血容量;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肾脏血流灌注的自主调节能力下降,当遇到失血、大量出汗等情况时,血容量不足的风险增加。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低盐饮食且水分摄入不足的人群,容易因血容量基础偏低而引发肾前性急性肾衰竭。比如一些过度减肥人群,为追求快速瘦身而严格限制盐分和水分摄入,导致血容量降低,肾脏灌注减少。
病史因素:有慢性心力衰竭病史的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受限,心输出量减少,会使肾脏灌注不足。例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不稳定时,就可能因心输出量降低引发肾前性急性肾衰竭。
具体机制:当机体血容量不足时,肾脏灌注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从而引起急性肾衰竭。肾脏灌注压降低会使肾小球入球小动脉压力减小,肾小球滤过膜的有效滤过压降低,导致滤过的原尿生成减少。
2.心输出量减少:
年龄因素:老年人心脏功能随年龄增长逐渐衰退,发生心输出量减少的风险更高。比如老年人心肌细胞退行性变,心肌收缩力减弱,容易出现心输出量不足,进而影响肾脏灌注。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酒精会损害心肌,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输出量降低。长期酗酒者心肌细胞受损,心脏的泵血功能受到影响,使肾脏灌注减少,增加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的发生风险。
病史因素: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心肌组织受损,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受到影响,心输出量可能减少。例如心肌梗死面积较大的患者,心脏泵血功能明显下降,肾脏灌注不足,容易引发肾前性急性肾衰竭。
具体机制:心输出量减少时,肾脏的血液灌注量随之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发急性肾衰竭。心输出量减少使得流经肾脏的血液量降低,肾脏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从而出现急性肾衰竭的表现。
肾性因素
1.肾小球疾病:
年龄因素:儿童期一些肾小球疾病的发生可能与自身免疫发育特点有关。比如儿童患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与儿童阶段免疫系统对链球菌感染的免疫反应特点相关。而老年人患肾小球疾病可能与年龄相关的肾脏结构和功能改变以及基础疾病有关,随着年龄增长,肾脏固有细胞发生衰老等变化,更容易受到疾病侵袭。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高蛋白饮食可能加重肾小球的滤过负担,增加肾小球疾病的发生风险,进而引发肾性急性肾衰竭。例如长期大量摄入高蛋白食物的人群,肾小球滤过膜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容易导致肾小球损伤,引发相关肾小球疾病,最终可能发展为肾性急性肾衰竭。
病史因素: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的患者,自身免疫紊乱可累及肾小球,引发狼疮性肾炎,进而导致肾性急性肾衰竭。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体内产生的自身抗体可攻击肾小球等肾脏组织,引起肾小球炎症和损伤,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
具体机制:各种肾小球疾病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受损,通透性改变,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滤过增加,同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从而引起急性肾衰竭。例如在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中,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滤过膜结构改变,通透性增加,同时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出现蛋白尿、血尿等表现,严重时可导致急性肾衰竭。
2.肾小管间质疾病:
年龄因素:婴幼儿肾小管间质的发育尚不完善,对一些损伤因素的抵抗能力较弱。比如婴幼儿使用某些肾毒性药物时,更容易引发肾小管间质损伤。老年人肾小管间质随年龄增长出现退行性变,对损伤因素的修复能力下降,在受到肾毒性物质、感染等因素影响时,更容易发生肾小管间质疾病导致急性肾衰竭。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滥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人群,这类药物可损伤肾小管间质。比如一些患有慢性疼痛性疾病长期自行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人,药物在体内蓄积,逐渐损伤肾小管间质,影响肾脏功能,可能引发肾小管间质疾病导致急性肾衰竭。
病史因素:有慢性肾盂肾炎病史的患者,肾盂和肾间质反复受到细菌感染,导致肾小管间质受损,长期反复发作可引发慢性肾盂肾炎基础上的急性发作,导致肾性急性肾衰竭。慢性肾盂肾炎时,细菌持续感染肾间质,引起间质炎症、纤维化等改变,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进而影响肾脏整体功能,在某些诱因下可急性加重引发急性肾衰竭。
具体机制:肾小管间质疾病可导致肾小管功能障碍,如重吸收障碍、酸化功能障碍等,同时间质炎症等改变影响肾脏的血流灌注和肾小球滤过功能,从而引起急性肾衰竭。例如在急性肾小管坏死中,各种肾毒性物质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肾小管阻塞、肾小管回漏等,使肾小管功能严重受损,同时肾间质炎症反应影响肾脏血流,最终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发急性肾衰竭。
肾后性因素
1.尿路结石:
年龄因素:儿童尿路结石相对较少,但也有发生,可能与先天性尿路结构异常等因素有关。老年人尿路结石的发生与年龄相关的代谢变化、尿路黏膜退行性变等有关。比如老年人尿液中某些成分容易沉积形成结石,且随着年龄增长,尿路肌肉收缩力减弱,尿液排出不畅,增加结石梗阻的风险。
生活方式因素:饮水过少的人群容易形成尿路结石。比如一些工作繁忙很少主动饮水的人,尿液浓缩,尿中晶体物质容易沉积形成结石,进而导致尿路梗阻引发肾后性急性肾衰竭。
病史因素:有尿路畸形病史的患者,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等,更容易出现尿路结石梗阻。尿路畸形使得尿液排出通道不畅,尿液中物质更容易沉积形成结石,阻塞尿路,引起肾后性急性肾衰竭。
具体机制:尿路结石可阻塞尿路,导致尿液排出受阻,肾盂内压力升高,进而压迫肾小管、肾小球,影响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引起急性肾衰竭。当尿路被结石完全阻塞时,尿液无法排出,肾盂内压力急剧升高,肾小球囊内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显著降低,同时肾间质水肿等改变影响肾脏的血液循环,最终导致急性肾衰竭。
2.尿路狭窄:
年龄因素:新生儿尿路狭窄可能与先天性发育异常有关。老年人尿路狭窄多与前列腺增生等年龄相关的疾病有关,前列腺增生可导致尿道狭窄,影响尿液排出。
生活方式因素:无特殊直接相关的生活方式因素,但一些导致尿路慢性炎症的生活习惯可能间接引发尿路狭窄。比如不注意个人卫生导致尿路反复感染,长期炎症刺激可引起尿路黏膜纤维化,导致尿路狭窄。
病史因素:有盆腔手术史的患者,手术可能导致尿路周围组织粘连,引起尿路狭窄。例如盆腔手术如子宫切除术等,可能损伤尿路周围组织,导致术后尿路狭窄,影响尿液排出,引发肾后性急性肾衰竭。
具体机制:尿路狭窄使尿液排出受阻,肾盂内压力升高,影响肾脏的血液循环和肾小球滤过功能,从而引起急性肾衰竭。尿路狭窄导致尿液排出不畅,肾盂内压力逐渐升高,压迫肾实质,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和肾小球滤过,最终引发急性肾衰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