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疾病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遗传性及其他因素相关等类型。原发性肾脏疾病中肾小球肾炎发病与免疫复合物沉积等有关,儿童青少年和中老年易患不同类型,劳累、感染等可诱发;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由药物、感染等致肾小管间质损伤,长期用药等人群易患。继发性肾脏疾病里糖尿病肾病因长期高血糖致微血管病变,中年以上及血糖控制不佳者易发病;高血压肾损害是长期高血压致肾小动脉硬化缺血,中老年及血压控制不佳者风险高;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由自身免疫紊乱致免疫复合物沉积,育龄期女性多发。遗传性肾脏疾病多囊肾由基因缺陷致囊肿形成,成年后发病且有家族史者风险高。其他因素中尿路梗阻因尿液排出受阻致肾损伤,有泌尿系统疾病史等易发病;肾毒性物质接触直接损伤肾小管,职业暴露未防护者易患病。
一、原发性肾脏疾病
1.肾小球肾炎:
发病机制: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内沉积,激活补体系统等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炎症损伤。例如,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是由于链球菌感染后,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引发炎症反应。不同病理类型的肾小球肾炎,其免疫损伤机制有所差异,如膜性肾病主要是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抗原与肾小球基底膜上的相应抗体在原位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肾小球病变。
年龄因素: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易患某些类型的肾小球肾炎,如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在儿童中较为常见,而膜性肾病等则多见于中老年人群。
生活方式:长期劳累、感染等可能诱发或加重肾小球肾炎。例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会降低机体免疫力,增加感染风险,进而可能诱发肾小球肾炎活动。
病史:既往有肾脏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导致肾衰竭的风险可能增加。
2.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发病机制:多种因素可引起肾小管间质损伤,如药物(如某些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感染(细菌、病毒等感染累及肾小管间质)、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药物引起的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可能是药物直接毒性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或引起过敏反应导致间质炎症。例如,服用某些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可能导致马兜铃酸肾病,属于肾小管间质性肾炎范畴,马兜铃酸可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生,但药物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在中老年长期用药人群中相对多见。
生活方式: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的人群,如因基础疾病需长期服用止痛药或某些抗生素的患者,易发生肾小管间质性肾炎进而导致肾衰竭。
病史:有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病史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患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风险较高。
二、继发性肾脏疾病
1.糖尿病肾病:
发病机制:长期高血糖导致肾脏微血管病变,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生等。高血糖引起肾小球内高滤过、高灌注,促使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细胞外基质积聚。同时,糖代谢紊乱引起多元醇途径激活、蛋白激酶C活化等一系列生化改变,进一步损伤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持续多年后逐渐出现肾脏病变,早期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随着病情进展可发展为大量白蛋白尿、肾衰竭。
年龄因素:多见于中年以上糖尿病患者,但随着糖尿病发病率上升,年轻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情况也逐渐增多。
生活方式: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血压、血脂控制不佳,长期吸烟、肥胖等,会加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肥胖会增加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影响血糖代谢,加重肾脏负担。
病史:有长期糖尿病病史且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导致肾衰竭的风险极大。
2.高血压肾损害:
发病机制:长期高血压导致肾小动脉硬化,肾脏缺血。高血压使肾小球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压力升高,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增高,引起肾小球损伤;同时,肾小动脉硬化导致肾实质缺血,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进一步加重肾脏损伤。例如,长期高血压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随着时间推移,肾脏逐渐出现结构和功能改变,最终发展为肾衰竭。
年龄因素:多见于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但年轻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也可能较快出现肾损害。
生活方式:高血压患者如果高盐饮食、大量饮酒、缺乏运动等,会加重血压升高,进而加速肾损害进展。高盐饮食会导致水钠潴留,升高血压;大量饮酒可影响血压的稳定。
病史:有长期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理想的人群,患高血压肾损害导致肾衰竭的风险较高。
3.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发病机制: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体内产生多种自身抗体,累及肾脏时,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等肾脏组织,引起炎症反应。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等部位,激活补体,导致肾小球损伤。例如,女性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于女性)体内自身免疫紊乱,当累及肾脏时,就可能引发狼疮性肾炎,病情逐渐进展可发展为肾衰竭。
年龄因素:多见于育龄期女性。
生活方式:感染、紫外线暴露等可能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进而加重狼疮性肾炎。紫外线暴露可使皮肤细胞凋亡,释放自身抗原,诱发自身免疫反应。
病史: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且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发生狼疮性肾炎导致肾衰竭的风险较大。
三、遗传性肾脏疾病
1.多囊肾:
发病机制: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是由基因缺陷引起,如PKD1和PKD2基因变异,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形成多个囊肿。囊肿逐渐增大,压迫肾脏实质,破坏肾脏结构和功能。例如,患者携带相关突变基因,从幼年或青年时期开始,肾脏逐渐出现囊肿,随着年龄增长,囊肿不断增大,肾功能逐渐减退,最终发展为肾衰竭。
年龄因素: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多在成年后发病,但囊肿逐渐进展,年龄越大,肾衰竭的发生率越高。
生活方式: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生活方式对多囊肾发病有直接决定性作用,但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机体健康,如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囊肿破裂等。剧烈运动可能导致增大的囊肿破裂,引起出血等并发症,加重肾脏损伤。
病史:有多囊肾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需密切监测肾脏情况,因为遗传因素导致发病风险较高。
四、其他因素
1.尿路梗阻:
发病机制:各种原因引起的尿路梗阻,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输尿管狭窄等,导致尿液排出受阻,肾盂内压力升高,进而影响肾小球滤过和肾脏血液循环。长期尿路梗阻可引起肾积水,压迫肾实质,导致肾实质萎缩、肾功能减退,最终发展为肾衰竭。例如,尿路结石堵塞输尿管,尿液无法正常排出,肾盂逐渐扩张,压迫肾脏组织,使肾脏功能逐渐丧失。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均可发生尿路梗阻,前列腺增生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尿路结石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在某些年龄段更为高发。
生活方式:饮水过少、长期卧床等可能增加尿路结石形成的风险,进而导致尿路梗阻。饮水过少会使尿液浓缩,容易形成结石;长期卧床患者尿液排出不畅,也易发生尿路结石和梗阻。
病史:有泌尿系统结石病史、前列腺疾病病史等的人群,发生尿路梗阻导致肾衰竭的风险较高。
2.肾毒性物质接触:
发病机制:长期或大量接触肾毒性物质,如重金属(铅、汞等)、有机溶剂(四氯化碳等)、某些造影剂等,这些物质可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引起肾小管坏死等,进而影响肾脏功能。例如,长期在铅污染环境中工作的人员,铅可经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体内,蓄积在肾脏,损伤肾小管,导致肾功能逐渐减退。
年龄因素:无特定年龄倾向,但职业暴露人群可能有特定年龄分布,如从事相关工业生产的青壮年。
生活方式:职业暴露于肾毒性物质的人群,如果没有做好防护措施,长期接触就易发生肾损伤。良好的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用具、改善工作环境等,可降低肾毒性物质接触风险。
病史:有职业性肾毒性物质接触史的人群,需定期监测肾功能,以便早期发现肾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