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起病急骤,慢性缓慢进展。临床表现因类型而异,诊断需病史采集、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因类型不同而有别,不同人群肾衰竭有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如儿童要考虑生长发育特点,老年需综合多器官状况,女性和男性要关注各自相关疾病及药物影响等。
一、肾衰竭的定义与分类
(一)定义
肾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后期引起的肾功能部分或者全部丧失的一种病理状态,可分为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急性肾衰竭起病急骤,肾功能在短时间内(数小时至数天)迅速减退;慢性肾衰竭则是缓慢进行性的肾功能减退,往往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病程逐渐发展而来。
(二)分类
1.急性肾衰竭
肾前性:多由肾灌注不足引起,常见于失血、脱水、休克、心力衰竭等情况,肾脏本身并无器质性病变,肾脏血流减少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如严重外伤、大面积烧伤等导致大量失血,使肾脏血液灌注不足,进而引发急性肾衰竭。
肾性:是由于肾实质病变引起的,包括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的病变。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等肾小球疾病,中毒(如重金属中毒、药物中毒等)引起的肾小管坏死,以及急性间质性肾炎等。
肾后性:主要是由于尿路梗阻导致尿液排出受阻,使肾盂内压力升高,压迫肾实质,影响肾功能。常见原因有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输尿管狭窄等,如老年男性因前列腺增生导致尿道梗阻,尿液排出不畅,长期可引发肾后性急性肾衰竭。
2.慢性肾衰竭
常见病因有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慢性肾盂肾炎、多囊肾等。例如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病程较长后容易出现糖尿病肾病,逐渐发展为慢性肾衰竭;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控制不理想,会导致肾小动脉硬化,影响肾脏功能,进而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二、肾衰竭的临床表现
(一)急性肾衰竭
1.少尿或无尿期
尿量显著减少,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100ml为无尿。同时可出现体内代谢废物积聚,如血肌酐、尿素氮迅速升高,患者会有恶心、呕吐、乏力等表现。还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严重高钾血症可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呼吸深快等。
2.多尿期
尿量逐渐增多,从少尿或无尿期过渡到多尿期,此期肾功能开始逐渐恢复,但由于肾小管浓缩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大量尿液排出,可导致脱水、低钾、低钠等电解质紊乱,患者仍可能存在乏力等不适。
3.恢复期
尿量恢复正常,血肌酐、尿素氮逐渐降至正常范围,部分患者肾功能可完全恢复,部分患者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
(二)慢性肾衰竭
1.消化系统
早期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症状加重,可能出现口腔异味、消化道出血等。这是因为体内毒素积聚影响胃肠道功能,例如尿素从肠道排出,被细菌分解为氨,刺激胃肠道黏膜。
2.心血管系统
患者可出现高血压,这与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等因素有关;还可能出现心力衰竭,由于水钠潴留导致血容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以及毒素影响心肌功能等;心包炎也是慢性肾衰竭常见的心血管并发症之一,表现为胸痛、心包摩擦音等。
3.血液系统
贫血较为常见,主要是由于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还可出现出血倾向,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与血小板功能异常有关。
4.呼吸系统
可出现尿毒症肺炎、胸膜炎等,表现为咳嗽、咳痰、胸痛等。这是因为体内毒素积聚,引起肺部炎症反应等。
5.骨骼系统
患者可出现肾性骨病,表现为骨痛、骨折等。主要是由于钙磷代谢紊乱、维生素D缺乏等引起,例如慢性肾衰竭时,肾脏排磷减少,导致血磷升高,血钙降低,刺激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引起骨代谢异常。
三、肾衰竭的诊断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如是否有肾脏疾病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等;近期是否有感染、失血、脱水等可能导致肾衰竭的诱因。例如询问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及用药情况等。
(二)实验室检查
1.肾功能检查
血肌酐、尿素氮升高是肾衰竭的重要指标。血肌酐是肌肉代谢的产物,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时,血肌酐升高;尿素氮也是蛋白质代谢的产物,其水平受蛋白质摄入量、肝肾功能等多种因素影响,但在肾衰竭时,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素氮也会升高。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通过公式计算,如CKD-EPI公式等,能够更准确地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早期发现肾功能减退。
2.电解质检查
可出现高钾、高磷、低钙等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时血钾浓度升高,可能影响心脏传导;低钙血症可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手足抽搐等。
3.血常规检查
可发现贫血,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计数减少等。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可了解肾脏的大小、形态、结构等。急性肾衰竭时肾脏可能增大,慢性肾衰竭时肾脏多缩小、皮质变薄等。例如通过超声可以观察到多囊肾患者肾脏内有多个囊肿等。
2.CT或MRI检查
对于一些复杂的肾脏病变,如肾脏肿瘤、尿路梗阻的病因诊断等有重要价值。例如CT检查可以清晰显示尿路结石的部位、大小等。
四、肾衰竭的治疗原则
(一)急性肾衰竭
1.去除病因
如纠正休克、补充血容量以治疗肾前性急性肾衰竭;停用肾毒性药物、治疗过敏等以治疗肾性急性肾衰竭;解除尿路梗阻以治疗肾后性急性肾衰竭。例如对于因失血导致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的患者,及时输血、补液补充血容量。
2.维持内环境稳定
控制液体入量,根据患者的尿量、体重等调整补液量,避免过多液体潴留加重水肿和心脏负担;纠正高钾血症,可采用钙剂对抗心律失常、葡萄糖加胰岛素促进钾离子进入细胞内、使用排钾利尿剂等方法;纠正代谢性酸中毒,轻者可通过纠正病因改善,严重时需补充碱性药物。
3.肾脏替代治疗
当患者出现严重高钾血症、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无尿或少尿伴严重水肿、尿毒症症状明显等情况时,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例如血液透析通过血液透析机清除体内毒素和多余水分。
(二)慢性肾衰竭
1.治疗基础疾病
如糖尿病肾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患者积极控制血压等,延缓肾功能恶化。例如糖尿病患者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2.延缓肾功能恶化
限制蛋白质摄入,根据患者的肾功能情况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减少含氮代谢废物的产生;控制高血压,选择对肾脏有保护作用的降压药物,如ACEI或ARB类药物,但需注意监测血钾和肾功能;纠正贫血,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等。
3.肾脏替代治疗
当慢性肾衰竭患者进展到尿毒症期,即肾小球滤过率低于15ml/min时,可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例如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衰竭最有效的方法,但需要合适的供体,并且术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
五、不同人群肾衰竭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肾衰竭
1.特点
儿童急性肾衰竭多以肾前性或肾性为主,肾前性常见于脱水、休克等,肾性可能与先天性肾脏疾病、感染等有关。慢性肾衰竭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进展可能较快。儿童肾衰竭在临床表现上可能不如成人典型,容易被忽视。
2.注意事项
在诊断和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对儿童肾脏有损害的药物。例如儿童使用抗生素时要根据体重计算剂量,避免肾毒性抗生素的不当使用。同时,要密切监测儿童的营养状况,因为肾衰竭会影响儿童的营养吸收和代谢,需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以支持其生长发育。
(二)老年肾衰竭
1.特点
老年肾衰竭患者多为慢性肾衰竭,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老年人肾功能减退的基础上,病情进展相对缓慢,但一旦发生并发症,病情往往较重。例如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同时患有冠心病,在进行肾脏替代治疗时,需要考虑心血管系统的耐受性等问题。
2.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多器官功能状况,在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前要充分评估心功能等情况。在药物治疗方面,要注意药物的肾毒性和对其他器官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和电解质等指标。同时,要加强对老年患者的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因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容易加重肾衰竭的病情。
(三)女性肾衰竭
1.特点
女性肾衰竭的病因可能与一些女性特有的疾病有关,如狼疮性肾炎等。在妊娠相关的肾衰竭中,女性可能出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导致的肾衰竭。
2.注意事项
女性肾衰竭患者如果有妊娠计划,需要在病情稳定、肾功能允许的情况下谨慎考虑。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女性的生殖系统健康,以及药物对女性内分泌等方面的影响。例如使用某些免疫抑制剂可能会影响女性的月经周期等,需要在治疗时与患者充分沟通,权衡利弊。
(四)男性肾衰竭
1.特点
男性肾衰竭的病因可能与一些男性常见的疾病有关,如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导致的肾后性肾衰竭。
2.注意事项
对于因前列腺增生等男性疾病导致肾后性肾衰竭的患者,在治疗肾衰竭的同时,要积极治疗原发的男性疾病。例如对于前列腺增生严重的患者,必要时可考虑手术治疗解除尿路梗阻。同时,在药物治疗方面要考虑药物对男性生殖系统等的影响,如某些药物可能影响男性的性功能等,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