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方面综合诊断。

1.结合病史
需了解患者是否有慢性肾脏病病史,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多囊肾、梗阻性肾病等,这些疾病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常见病因。同时,要询问疾病的发病时间、进展情况、治疗过程及效果。此外,还需了解患者是否有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重金属接触史、肾脏手术史等,这些因素也可能与慢性肾衰竭的发生相关。
2.临床表现
慢性肾衰竭患者在不同阶段会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早期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乏力、腰酸、夜尿增多等。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各系统受累的症状,如消化系统的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血液系统的贫血、出血倾向;心血管系统的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神经系统的意识障碍、周围神经病变;以及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这些临床表现可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3.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诊断慢性肾衰竭的关键。肾功能检查中,血肌酐、尿素氮升高是重要指标,且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是诊断慢性肾衰竭的核心依据,eGFR<60ml/(min1.73m2)持续3个月以上即可诊断。尿常规检查可发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有助于判断肾脏损伤的性质和程度。此外,还需进行血常规检查、电解质检查、血糖和血脂检查等,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
4.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可帮助了解肾脏的形态、大小、结构等情况。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方法,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肾脏通常会出现体积缩小、肾实质变薄、肾皮质回声增强等改变,且双肾病变多呈对称性。对于某些病因不明的患者,可能还需要进行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排除肾脏肿瘤、结石、梗阻等病变,进一步明确病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