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与脑梗塞的区别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脑梗塞与脑梗死本质相同,只是不同称呼,现在临床上更规范表述为脑梗死。二者在病因上都基于脑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子脱落等;症状表现基本一致,多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部分脑梗塞患者起病更急;治疗原则和方法相同,急性期可溶栓、介入治疗等,康复期需康复训练。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恢复差、并发症多,治疗要关注心肺等指标;儿童病因可能与先天性血管畸形等有关,治疗要考虑生长发育特点;孕妇治疗棘手,要评估药物安全性;有基础疾病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病,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一、定义区别
1.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其包含多种类型,如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等。
2.脑梗塞:在医学上与脑梗死本质相同,是同一类疾病在不同语境下的称呼,过去曾广泛使用“脑梗塞”这一术语,现在临床上更规范的表述是脑梗死。
二、病因区别
1.脑梗死:病因较为复杂,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也包括血管痉挛、来源不明的微栓子、脑血管先天性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例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血管容易发生粥样硬化,增加脑梗死风险;长期大量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损伤血管内皮,也会促使脑梗死发生。
2.脑梗塞(即脑梗死):病因同样基于脑血管病变,如心源性栓子脱落堵塞脑血管,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等心脏疾病患者;脂肪、空气等其他栓子也可能进入脑血管引发梗塞。此外,血液成分改变,如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等,也可能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促使脑梗塞发生。
三、症状区别
1.脑梗死:症状取决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主要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患者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症状常在数小时或12天达到高峰,多数患者意识清楚。如果梗死面积较大,可能导致严重的脑水肿,引起脑疝,危及生命。
2.脑梗塞(即脑梗死):症状表现与脑梗死基本一致,不过在起病速度上,部分脑梗塞患者可能起病更急骤,如脑栓塞患者,可在数秒或数分钟内达到症状高峰。
四、治疗区别
1.脑梗死:治疗原则是尽快恢复脑缺血区的血液供应,减轻脑组织损伤。急性期可进行溶栓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等,以开通堵塞的血管;同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神经保护等药物治疗。康复期则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脑梗塞(即脑梗死):治疗方法与脑梗死相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超早期患者,符合溶栓指征时应尽快进行溶栓治疗;对于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可考虑进行去骨瓣减压术等手术治疗。
五、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发生脑梗死(脑梗塞)后恢复能力较差,并发症较多。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肺功能、血糖、血压等指标,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大的药物。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2.儿童:儿童发生脑梗死(脑梗塞)相对少见,但病因可能与先天性血管畸形、血液系统疾病等有关。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避免使用影响儿童骨骼发育等的药物。康复过程中要注重心理疏导,鼓励儿童积极配合治疗。
3.孕妇:孕妇发生脑梗死(脑梗塞)的治疗较为棘手,因为很多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在治疗前要充分评估药物的安全性,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同时,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必要时请妇产科医生会诊。
4.有基础疾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患者,发生脑梗死(脑梗塞)后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在治疗脑梗死(脑梗塞)的同时,要调整治疗基础疾病的药物,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影响脑部血液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