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怎么检查
脑梗死的诊断涉及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查和血管检查。影像学检查中头颅CT可初步筛查,超早期和发病一定时间后有不同表现,头颅MRI更敏感;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脂检查,分别可了解不同身体状况;血管检查有颈部血管超声初步评估颈部动脉,头颅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病变“金标准”。不同年龄患者在各项检查中的表现和注意事项有所不同,如儿童与成人有差异,有基础病史患者检查需综合考虑。
一、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是脑梗死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发病后即刻进行头颅CT检查,可早期识别脑梗死。在超早期(发病6小时内),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局部脑沟变浅等轻微改变;发病24-48小时后,可清晰显示低密度梗死灶,能快速排除脑出血等其他疾病,尤其适合不能进行磁共振检查的急诊患者,但对于脑干、小脑梗死以及早期梗死灶显示可能不如磁共振敏感。不同年龄患者的脑CT表现可能因脑实质发育等差异有一定不同,比如儿童脑梗死在CT上的密度改变与成人有区别;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头颅CT能帮助快速明确脑梗死情况。
2.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等序列,是诊断脑梗死最为敏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发病数分钟内即可发现梗死灶,能更早、更准确地检测出脑梗死,尤其是脑干、小脑梗死以及小的脑梗死病灶。MRI可清晰显示梗死灶的部位、范围、形态等,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在MRI上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因脑萎缩等基础情况影响图像解读;对于有肾功能不全需使用含钆造影剂进行MRI增强检查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肾功能情况,因为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含钆造影剂可能有发生肾源性系统纤维化的风险。
二、血液检查
1.血常规:可了解患者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情况。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白细胞可能轻度升高,这与机体的炎症反应等有关。不同年龄患者的血常规正常参考值有差异,儿童的血常规指标与成人不同;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血小板计数等情况需重点关注,因为脑梗死合并出血转化时血小板等情况可能有变化。
2.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增加脑梗死患者发生出血并发症的风险,对于需要进行溶栓等治疗的患者,凝血功能检查尤为重要。不同年龄患者的凝血功能正常范围不同,例如新生儿的凝血功能与成人有差异;对于有肝脏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凝血功能检查结果的解读需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
3.血糖、血脂检查:血糖检查可了解患者是否存在高血糖或低血糖情况,高血糖会加重脑梗死的病情,而低血糖也可能对脑组织造成损害。血脂检查中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血脂正常范围不同,儿童的血脂代谢与成人不同;对于有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血糖、血脂的监测和控制对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三、血管检查
1.颈部血管超声:可检查颈部血管的内膜中层厚度、有无斑块形成、斑块的稳定性以及血管狭窄程度等。通过颈部血管超声可以初步评估颈部动脉的情况,因为颈部动脉是脑供血的重要来源之一,斑块形成等可能导致脑梗死。不同年龄患者的颈部血管超声表现有差异,例如儿童颈部血管超声异常的情况相对较少见;对于有长期吸烟、高血压等不良生活方式或基础病史的患者,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颈部血管病变。
2.头颅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可以清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有无狭窄、闭塞、动脉瘤等情况。DSA检查有一定的创伤性,一般在其他检查无法明确脑血管病变,需要进行血管内治疗等情况下才会考虑。对于有脑血管畸形等病史的患者,DSA检查能更精准地了解病变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在进行DSA检查时需考虑其身体耐受等情况,例如儿童进行DSA检查需要更谨慎地评估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