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肥胖症是指儿童体内脂肪堆积过多或分布异常,体重超同年龄同性别儿童BMI第95百分位及以上的状态。其成因包括饮食(能量摄入过多、结构不合理)、生活方式(运动不足、睡眠不足)、遗传及疾病药物等因素。危害涉及身体发育(骨骼肌肉、心血管)和心理社交方面。预防与干预包括合理饮食、增加运动、培养良好生活习惯,轻度肥胖靠饮食运动调整,中重度肥胖除上述外医生指导,药物应用少且需谨慎。
一、儿童肥胖症的定义
儿童肥胖症是指儿童体内脂肪堆积过多或分布异常,体重超过按身高计算的正常标准的一种状态。通常采用体重指数(BMI)来进行评估,儿童BMI值在同年龄、同性别儿童BMI值的第95百分位及以上可定义为肥胖症。
二、儿童肥胖症的成因
1.饮食因素
能量摄入过多:儿童如果长期摄入高热量食物,如油炸食品、高糖饮料、过多的肉类和精细粮食等,会导致能量摄入远远超过身体消耗,从而使脂肪堆积。例如,经常饮用含糖量高的碳酸饮料,其中的大量糖分无法被及时消耗,就会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
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摄入。蔬菜和水果能够提供饱腹感且能量密度低,长期饮食结构中此类食物占比过少,容易造成儿童饥饿感下过度进食高热量食物。
2.生活方式因素
运动不足:现代儿童户外活动减少,如课余时间大多用于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静态活动,导致身体能量消耗过少。缺乏足够的运动,身体的新陈代谢减慢,能量无法有效消耗,进而促使脂肪堆积。
睡眠不足:研究表明,睡眠不足会影响体内激素平衡,导致促进食欲的激素(如胃饥饿素)分泌增加,同时抑制食欲的激素(如瘦素)分泌减少,从而增加儿童的进食欲望,导致能量摄入增多,增加肥胖风险。
3.遗传因素
如果父母一方或双方肥胖,儿童发生肥胖的概率会明显增加。遗传因素可能影响儿童的新陈代谢速率、脂肪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等。例如,某些基因缺陷可能导致儿童的身体更容易储存脂肪。
4.疾病及药物因素
某些疾病如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可能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功能,导致体重增加。此外,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抗癫痫药物等,也可能引起体重增加的副作用,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三、儿童肥胖症的危害
1.对身体发育的影响
骨骼肌肉系统:过重的体重会增加骨骼和关节的负担,容易导致儿童出现骨龄超前、扁平足、膝关节疼痛等问题,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和运动能力。例如,肥胖儿童在进行跑步、跳跃等运动时,膝关节承受的压力比正常体重儿童大得多,长期可能导致膝关节损伤。
心血管系统:儿童肥胖症会增加患高血压、高血脂的风险,进而影响心血管健康。肥胖儿童的血液中脂肪含量较高,血管壁容易受到脂肪沉积的影响,导致血管弹性降低,血压升高,长期下去可能发展为成年期心血管疾病。
2.对心理和社交的影响
心理方面:肥胖儿童可能会因为自身外貌与他人不同而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在学校中可能受到同伴的嘲笑和歧视,进一步影响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发展,对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社交方面:由于心理上的压力,肥胖儿童可能会减少社交活动,影响其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四、儿童肥胖症的预防与干预
1.预防措施
合理饮食:为儿童提供均衡的饮食,控制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例如,早餐可以选择燕麦片、牛奶、鸡蛋和新鲜水果,午餐和晚餐搭配适量的瘦肉、鱼类、蔬菜和粗粮。
增加运动:鼓励儿童每天进行适量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如每天保证1-2小时的户外运动时间,选择适合儿童的运动项目,如跑步、跳绳、游泳等,培养儿童长期运动的习惯。
培养良好生活习惯: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一般学龄前儿童每天睡眠11-13小时,学龄儿童每天睡眠9-11小时。同时,减少儿童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避免长时间看电视、玩游戏等静态活动。
2.干预措施
对于轻度肥胖儿童:主要通过饮食调整和运动增加来进行干预。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控制能量摄入,同时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例如,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制定每周的运动目标,如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
对于中重度肥胖儿童:除了饮食和运动干预外,可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干预,但一般首先强调非药物干预。如果存在相关疾病因素,需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但药物治疗在儿童肥胖症中应用较少,且需谨慎考虑,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需要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