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是什么意思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致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的综合征。病因有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临床表现有一般症状及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诊断靠影像学(头颅CT、MRI)和血管检查(脑血管造影);治疗分超早期溶栓及药物治疗;预防要控制基础疾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病因与危险因素
1.血管壁病变: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使血管内膜受损,脂质沉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阻塞。此外,动脉炎(如风湿性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先天性血管病(如先天性脑动脉狭窄、动脉瘤等)也可引起血管壁病变,增加脑梗死风险。
2.血液成分改变:血液黏稠度增加可导致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例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等血液系统疾病会使血液成分异常,白血病患者由于白细胞异常增殖,也可能影响血液流变学,增加脑梗死发生几率。另外,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女性,因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也是脑梗死的潜在危险因素。
3.血流动力学改变:血压的急剧波动可影响脑血流灌注。当血压过低时,脑灌注不足,尤其是脑动脉硬化患者,自身调节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脑梗死;而血压突然升高,超过脑血管自身调节能力,也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出血,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因血流变化引发脑梗死相关改变。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减退,血压调节功能不如年轻人,更易受血流动力学因素影响。
二、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颅内压变化等因素引起。不同年龄的患者可能对这些症状的感知和表现略有不同,老年人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运动功能障碍:常见的有偏瘫,即一侧肢体无力,严重者可完全不能活动;也可出现口角歪斜,表现为一侧口角下垂,流口水等,这是由于支配面部肌肉运动的神经受损所致。在儿童脑梗死中,运动功能障碍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神经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可能因梗死部位不同而出现相应的肢体运动异常。
感觉功能障碍:患者可出现偏身感觉减退,即一侧身体的感觉迟钝,对疼痛、温度等刺激的感知能力下降。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言语功能障碍,如失语症,表现为不能说话或不能理解他人言语等,这与语言中枢受损有关。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脑梗死早期诊断的常用方法,发病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头颅CT可以快速排除脑出血等其他疾病。在儿童脑梗死中,由于儿童颅骨较薄,脑组织含水量相对较高等因素,头颅CT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但仍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
头颅MRI: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敏感性高于CT,发病数小时内即可发现梗死灶,尤其是对于后颅窝梗死等情况,MRI更具优势。它可以清晰显示脑组织的细微结构变化,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梗死的部位、范围等。
2.血管检查
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可以明确脑血管狭窄、阻塞的部位、程度等,但该检查为有创检查,有一定风险。对于考虑为血管源性脑梗死的患者,可能会进行此项检查以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四、治疗原则
1.超早期治疗:在发病6小时内,对于符合溶栓适应证的患者可进行溶栓治疗,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血管再通,但溶栓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经过专业评估。
2.药物治疗:可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也可使用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增加脑部血液供应。
五、预防措施
1.控制基础疾病:对于高血压患者,应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但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老年人血压不宜降得过低;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使血糖达标,以减少糖尿病对血管的损害;高血脂患者要控制血脂水平,可通过饮食调整和药物治疗来降低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2.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的摄入;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脑梗死风险,过量饮酒也会对血管和神经系统造成不良影响。老年人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合理安排运动和生活作息,儿童则要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