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得癌症
身体出现肿块、疼痛、出血等异常信号需警惕癌症,通过超声、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检测、血液常规检查等实验室检查可初步筛查,而组织活检和细胞学检查是进一步确诊癌症的手段,不同人群检查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身体出现的异常信号
1.肿块:身体任何部位发现逐渐增大的肿块需警惕,例如乳房、颈部、腹部等部位。癌症形成的肿瘤可能表现为可触及的硬结或肿块,其质地、活动度等有一定特点,如乳腺癌的肿块一般较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等,但需注意一些良性病变也可能出现肿块,不过这是需要进一步排查癌症的重要信号。不同年龄人群肿块的意义可能不同,比如儿童颈部肿块感染性因素较多,但也不能排除肿瘤可能;中年以上人群出现的肿块更要高度重视癌症风险。
2.疼痛:持续的不明原因疼痛可能与癌症有关。例如,肝癌可能引起右上腹隐痛或胀痛;骨肉瘤会导致骨痛;肺癌可能引起胸痛等。疼痛的性质、部位和持续时间会因癌症类型而异,长期慢性疼痛且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时,应考虑癌症的可能性。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吸烟的人群出现胸痛要警惕肺癌,长期酗酒的人群出现右上腹疼痛要排查肝癌等。
3.出血:不同部位的出血可能提示不同癌症。如肺癌可能出现痰中带血;胃癌可能有呕血、黑便;宫颈癌可能有阴道不规则出血等。出血的表现形式和频率各有特点,反复出现的不明原因出血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排除癌症。年龄较大人群出现不明原因出血更应谨慎,比如老年人出现便血要排查肠道肿瘤等。
二、通过医学检查初步筛查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用于检查腹部、乳腺、甲状腺等部位的病变。例如,乳腺超声可以发现乳腺内的肿块、结节等情况,帮助初步判断乳腺病变性质;腹部超声能观察肝脏、胆囊、胰腺、肾脏等器官是否有占位性病变等。不同年龄人群超声检查的频率和重点有所不同,育龄女性乳腺超声检查频率可能因月经周期等因素调整,而中老年人群腹部超声检查对于早期发现腹部脏器癌症有重要意义。
X线检查:胸部X线可用于筛查肺癌等肺部疾病,通过观察肺部是否有阴影等异常情况来初步判断。对于长期吸烟的人群,定期进行胸部X线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肺癌迹象。
CT检查:CT检查分辨率更高,能更清晰地显示身体内部结构,对于发现较小的肿瘤等病变有重要作用。例如,胸部CT可以更精准地发现肺部小结节等可能的肺癌病灶;腹部CT有助于发现肝脏、胰腺等部位的肿瘤。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人群CT检查的应用场景不同,对于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群可能需要更频繁或针对性的CT检查。
MRI检查:MRI检查在软组织分辨方面有优势,对于脑部、脊柱、盆腔等部位的肿瘤诊断有重要价值。如脑部MRI可以帮助诊断脑肿瘤等。在特殊人群中,比如孕妇一般不首选MRI检查,但对于非孕期有相应病变排查需求的人群,MRI检查是重要的影像学手段。
2.实验室检查
肿瘤标志物检测:一些肿瘤标志物在癌症患者体内会升高,如癌胚抗原(CEA)常用于消化道肿瘤等的辅助诊断;甲胎蛋白(AFP)对肝癌的诊断有较高特异性等。但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癌症,一些良性疾病、怀孕等情况也可能导致肿瘤标志物轻度升高,而肿瘤标志物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癌症,所以肿瘤标志物检测需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不同年龄人群肿瘤标志物的参考范围可能有差异,比如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变化,部分肿瘤标志物的正常参考范围可能与年轻人不同。
血液常规检查: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的数量变化等情况。例如,白血病患者血常规会有明显异常,表现为白细胞异常增高或减低等。对于有不明原因发热、贫血等症状的人群,血常规检查是初步排查血液系统肿瘤等疾病的基础检查项目。
三、进一步确诊的手段
1.病理学检查
组织活检:是确诊癌症的金标准。通过手术切取、穿刺等方法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等特征以判断是否为癌症以及癌症的类型等。例如,对于肺部结节,可通过穿刺活检明确结节性质。不同部位的组织活检有不同的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比如肝脏穿刺活检需要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以避免出血等并发症。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体弱患者进行组织活检时,要充分评估其身体耐受情况,选择合适的活检方式。
细胞学检查:通过采集体液(如胸水、腹水等)或体表脱落细胞(如宫颈脱落细胞)进行检查,查找癌细胞。例如,宫颈细胞学检查(TCT)是宫颈癌筛查的重要手段之一。细胞学检查相对创伤较小,但准确性也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判断,对于一些癌症的初步筛查有一定作用。在女性人群中,定期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对于早期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