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做放疗和化疗有什么区别吗
放疗利用放射线破坏癌细胞DNA抑制其增殖,属局部治疗,作用范围局限,局部不良反应较明显,适用于早期局限性肿瘤等;化疗用化学药物杀全身癌细胞,是全身性治疗,全身不良反应突出,适用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等。儿童、老年、孕妇癌症患者放疗化疗需分别注意相应事项。
一、作用原理差异
放疗:是利用放射线如X射线、γ射线等来破坏癌细胞的DNA结构,使其不能再继续分裂增殖,从而达到抑制或杀灭癌细胞的目的。放疗属于局部治疗手段,它主要针对身体某一特定的肿瘤部位进行照射,精准地将射线聚焦在肿瘤区域,最大程度地杀伤肿瘤细胞,同时尽量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例如,对于肺癌患者,如果肿瘤局限在肺部某个局部位置,可通过放疗针对该肺部肿瘤区域进行照射。
化疗:是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来杀死全身范围内的癌细胞。这些药物能够随着血液循环遍布全身各个部位,对处于增殖状态的癌细胞起到抑制和杀灭作用。化疗是全身性治疗,适用于已经发生转移或者怀疑有转移风险的癌症患者。比如,对于乳腺癌患者,即使癌细胞已经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化疗药物也可以通过血液到达这些转移部位发挥作用。
二、作用范围区别
放疗:作用范围相对局限,主要针对肿瘤所在的局部区域。它是利用辐射的物理特性,精准定位肿瘤位置,对局部肿瘤细胞进行杀伤。在治疗过程中,会通过精确的放疗计划系统来确定照射的剂量、范围和角度等,以确保在有效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最大程度保护周围正常组织。例如,头颈部肿瘤的放疗,会精准对准头颈部的肿瘤部位进行照射,而对周围相对较远的正常组织影响较小。
化疗:作用范围是全身性的。化疗药物进入人体后,会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包括已经转移的肿瘤病灶以及潜在可能发生转移的部位。这是因为化疗药物可以通过口服、静脉注射等方式进入体内,然后随着血液流动分布到全身。例如,对于卵巢癌患者,化疗药物可以到达盆腔内的原发肿瘤以及可能转移到腹腔其他部位或者远处器官的癌细胞。
三、不良反应不同
放疗:局部不良反应较为明显。在放疗部位的皮肤可能会出现红肿、瘙痒、脱皮等反应,例如胸部放疗后皮肤可能会有放射性皮炎表现;在放疗的器官附近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功能损伤,如肺部放疗后可能导致放射性肺炎,出现咳嗽、气短等症状;消化系统放疗后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反应。但全身不良反应相对较轻,一般不会像化疗那样引起明显的骨髓抑制导致白细胞、血小板严重减少等情况,不过也有个体差异,一些患者可能在放疗后也会出现乏力等全身症状,但程度相对化疗较轻。
化疗:全身不良反应较为突出。首先是骨髓抑制,常见的有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贫血等,这会使患者容易发生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其次是消化系统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较为常见,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入和身体状况;还可能出现脱发、肝肾功能损伤等情况,长期化疗的患者可能会有脏器功能逐渐受损的风险;另外,化疗药物还可能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导致手脚麻木等症状。
四、适用情况有别
放疗:适用于早期局限性肿瘤,通过放疗可以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例如早期的鼻咽癌、早期的皮肤癌等;也适用于中晚期肿瘤的局部治疗,缓解肿瘤引起的疼痛、出血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如肺癌出现咯血症状时,放疗可以起到止血等对症治疗作用;还可用于手术前的辅助放疗,缩小肿瘤体积,便于手术切除;或者手术后的辅助放疗,杀灭残留的癌细胞,降低复发风险。
化疗:对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等,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对于一些晚期实体肿瘤,即使不能手术切除,通过化疗可以控制肿瘤的生长,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症状;在术前化疗(新辅助化疗)中,可使肿瘤缩小,增加手术切除的机会;术后化疗则可以消灭体内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降低复发转移的概率。例如,对于晚期胃癌患者,化疗可以缓解肿瘤引起的梗阻等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特殊人群需注意
儿童癌症患者:放疗时要严格控制照射剂量和范围,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过度的放疗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组织的生长发育,导致生长迟缓、器官功能损伤等问题。化疗时要更加谨慎选择药物和调整剂量,由于儿童的肝肾功能、骨髓造血功能等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化疗药物对其器官的毒性反应可能更为明显,需要密切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并且要充分考虑药物对儿童未来生长发育、生殖功能等的潜在影响。
老年癌症患者:放疗时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调整放疗计划,因为老年人的器官功能有所衰退,对放疗的耐受性可能较差,要注意观察放疗后的局部反应,如皮肤反应、放射性食管炎等的发生情况,并及时处理。化疗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减退情况,选择相对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化疗药物,同时密切监测血常规等指标,因为老年人骨髓造血功能下降,更容易出现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在化疗过程中要加强支持治疗,如补充营养、预防感染等。
孕妇癌症患者:放疗是绝对禁忌的,因为放疗的辐射会对胎儿造成严重的致畸、致死等不良影响。化疗也需要非常谨慎选择,要权衡胎儿和母亲的病情,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化疗药物,并且要在充分告知孕妇及家属风险的情况下进行化疗决策,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的发育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