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有疼痛、脊柱变形、骨折等症状,疼痛以腰背痛多见,随年龄增长、不良生活方式等更易出现;严重者可致身高缩短、驼背等脊柱变形,女性绝经后及长期未控患者更易发生;轻微外力可致椎体、髋部、腕部等骨折,老年人、不良生活方式及有骨质疏松病史者骨折风险高。
表现及特点:疼痛是骨质疏松常见症状之一,以腰背痛多见,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老年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骨质疏松发生疼痛的概率较高,随着年龄增长,骨量丢失加速,骨骼结构破坏更明显,疼痛症状相对更易出现且可能更严重。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伏案工作、缺乏运动、不良坐姿站姿等生活方式,会增加脊柱负担,若本身有骨质疏松基础,易引发腰背部疼痛等症状。
脊柱变形
表现及特点:骨质疏松严重者可出现身高缩短和驼背。椎体前部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柱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导致胸廓畸形,影响心肺功能等。
性别差异: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进展较快,更易出现脊柱变形情况,尤其是绝经后5-10年内,骨量丢失速度加快,脊柱变形风险增加。
病史影响:有长期骨质疏松病史且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脊柱变形发生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都会增加,比如有过多次脊柱微小骨折未重视治疗的患者,更易出现明显脊柱变形。
骨折
表现及特点:骨质疏松患者骨骼脆性增加,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常见部位有椎体、髋部、腕部等。椎体骨折可表现为突然出现的背痛,活动时加重,翻身、起坐及行走时疼痛加剧;髋部骨折时患者髋部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下肢活动受限;腕部骨折多因跌倒手掌撑地引起,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年龄因素:老年人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增大,骨质量下降,骨折风险显著增加。比如70岁以上老年人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明显高于年轻人。
生活方式影响:老年人行动迟缓、平衡能力差,若生活中缺乏防护措施,如地面湿滑未及时清理、家中无合适扶手等,易因跌倒等原因发生骨折;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骨质疏松,进而增加骨折发生风险。
病史影响:既往有骨质疏松病史且骨密度持续降低、骨质量差的患者,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更高,比如曾经有过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再次发生其他部位骨折的可能性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