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最多见并发症是肠梗阻,其发生机制与肠壁增厚粘连致肠腔狭窄及肠管痉挛、蠕动紊乱等有关;临床表现有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部位与回盲部相关)、呕吐(早期为胃内容物,后期可含胆汁或粪样物)、腹胀(高位不明显,低位显著,可见肠型和蠕动波)、停止排气排便(完全性时停止,早期高位可少量排气排便需鉴别);儿童患者病情变化快,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等,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且病情进展快;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及腹部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治疗先基础治疗,单纯性可非手术,病情无改善或绞窄则手术,手术方式依病情和肠道病变定
一、肠梗阻的发生机制
肠结核好发于回盲部,当结核病变累及肠道时,可导致肠壁增厚、粘连,进而引起肠腔狭窄,最终引发肠梗阻。结核病变还可能造成肠管的痉挛、蠕动功能紊乱等,也是导致肠梗阻的因素之一。例如,结核性炎症使肠壁纤维组织增生,肠管变形、狭窄,内容物通过受阻。
二、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及相关特点
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疼痛部位多在脐周或右下腹,这与肠结核好发于回盲部相关。患者可感觉腹部有气体窜动,之后出现疼痛,疼痛时可伴有肠鸣音亢进。
呕吐:早期为反射性呕吐,吐出物为胃内容物,后期可吐出含有胆汁甚至粪样的物质,这是因为肠梗阻导致肠内容物逆向反流。
腹胀:一般在梗阻发生一段时间后出现,高位肠梗阻腹胀不明显,低位肠梗阻则腹胀较显著,可看到肠型和蠕动波。
停止排气排便:完全性肠梗阻时,患者停止排气排便,但在梗阻早期,尤其是高位肠梗阻,可因梗阻以下肠内仍有残留的气体和粪便,仍可少量排气排便,需注意鉴别。
三、特殊人群肠梗阻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肠结核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肠梗阻,病情变化较快。由于儿童的肠道功能和代偿能力与成人不同,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严重情况。需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呕吐情况、腹部体征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处理。
老年患者:老年肠结核患者发生肠梗阻时,往往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腹痛、呕吐等症状可能较轻,但病情进展可能更快。在治疗肠梗阻的同时,需要兼顾其基础疾病的治疗,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
四、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诊断: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结合腹部X线检查(可见肠管扩张、多个液气平面)、腹部CT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腹部X线平片是初步诊断肠梗阻的常用方法,能发现肠管内的气体和液体平面,有助于判断肠梗阻的部位和程度。
治疗原则:首先进行基础治疗,包括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防治感染等。对于单纯性肠梗阻,可先尝试非手术治疗,观察病情变化;若病情无改善或出现绞窄性肠梗阻的表现,则需及时进行手术治疗,解除肠道梗阻,如粘连松解术、肠切除吻合术等。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肠道病变情况来决定。